第 59 节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默认的灵魂独立原则(第1页)

《西方哲学史》介绍了苏格拉底强调的「认识你自己」,这个「内心转向」的基本立场,让「爱智慧」的哲学,得以成为综合性知识。

苏格拉底确立的这个原则,就好像高明的炼金大师,别管金矿石含金量多低,都可以提纯出纯金。

类似的,别管实证性知识真伪的对错,别管修证性知识领悟的高低,别管信仰性知识认同的深浅,只要坚持认识你自己,只要始终转向自己的内心,只要面向自己的灵魂爱智慧,那么所有其它的知识,都可以被汇通提炼成为哲学。

你看,苏格拉苏其实给整个哲学指明了一个基本的方向,符合这个方向的,就是哲学,不符合这个方向的,就多多少少跑题了。

凡是符合这个方向的工作,智慧炼金提纯效果就好,凡是偏离这个方向的,对其它知识的综合效果,就会打折扣。

苏格拉底之前,大家不明确这个基本方向,所以都在跑题,哲学思辨的含金量都受到影响。

苏格拉底之后,有很多特别聪明、智商高的人,有时候没有按照这个方向运用智力,于是乎,智慧的高度,就被影响。

例如亚里士多德,我个人认为,他应当比苏格拉底、柏拉图智商高多了,因为他掌握的知识量,远远大于他的师父和师爷,而且,他的很多精力,尽管很多消耗在研究实证性知识上,但是,居然整体上仍然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哲学系统,很了不起。

但是,毕竟他经常跑题,于是乎,跟苏格拉底、柏拉图相比,尽管我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模式更能代表西方哲学,但是,从高度上说,他似乎不如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高。

在哪方面不如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呢?

在我看来,就是因为亚里士多德,导致了西方文明对修证性知识,不够重视。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罪他,他多多少少是被柏拉图带歪了路,柏拉图本人对修证性知识,重视程度似乎也不够。

但是仅仅从罗素的笔下就可以看到,无可否认,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经常出现练气功的自发功状态,甚至行走站立中就能进入禅定状态,可以很容易地跟东方实修文化进行比较;至于柏拉图本人,他所引发的新柏拉图主义学派,同样如此,例如罗素描述的普罗提诺,也是经常进入禅定境界。

这些情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没有的。

亚里士多德没重视的这个修证性知识,是啥?我经常拿艺术来举例,譬如音乐,明明看着别人弹琴唱歌很快乐,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