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 节 《西方哲学史》:东西方哲学核心的基本差异(第1页)

面向灵魂,这是所有哲学的核心问题,认定灵魂的独立性,这是贯穿西方哲学史的主流立场。

然而,灵魂必定是独立的吗?印度人和中国人,对此都有不同的意见。

当然,西方人自己也不是铁板一块。

西方人的主流意见,为什么会认为灵魂是独立的呢?在我浓缩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这本书精华时,我解释了西方哲学的实体式思维。

这种思维认为,既然人体的精神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当然就有个什么对应的独立玩意儿,可以把它称之为灵魂。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有着类似的模式。

既然我思考的时候,我能够知道我自己在思考,既然如此,存在一个独立的我自己,这件事就得到了证明。

显然,这也是实体式思维。

印度人不同意这种思维。

对于灵魂,主流的印度六派哲学,跟非主流的佛教立场基本一致,在一开始,就特别强调精神现象的可分性。

从四种《阿含经》看,佛教的理论,无论五蕴说,还是十二处十八界说,都一开始就认为,精神现象其实是个组合体。

例如,五蕴基本要素「色、受、想、行、识」,第一个「色」相当于物质现象,后面四个,则是对同一个精神现象的分解,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大脑接收神经波动转化为心理感知、大脑立足感知开始思考,这是「受、想、行」三件事,确保整个精神过程顺利进行的精神机制,则叫做「识」,有独立的灵魂吗?

抱歉,内在精神这玩意儿,是可以拆解的,并不是一块整体。

印度正统六派的数论派,基本也是这样看世界的。

大乘佛教的唯识宗,更是把这种思想进一步发挥,形成八识的理论。

既然肉体眼耳鼻舌身的神经反应对象不同,当然这五种感官,就对应着五种不同的精神功能,这是前五识。

既然大脑的思考完全不是光线反应、声音反应等等,而且可以综合声、光、嗅、味等等感受,是一种特别的内在神经活动,那么,当然是不同于前五种的第六识。

既然人类有自我意识,动物往往自我意识不突出,那么,支撑人类自我意识的深层精神机制,跟支撑其它动物精神活动的深层机制,这个让人和动物两者都是生命的玩意儿,一定跟自我意识不同,是更基础的精神机制,这就是第七识。

第七识,一定是人体生命精神现象更深刻的原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