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大致介绍了《裴洞篇》的文本提要,重点指出,苏格拉底的思想根本,是对灵魂不灭的信奉。
与此相对立的,就是肉体的死亡。
这个灵与肉相互对立的思想,是苏格拉底开创的,而且,成为整个西方哲学思想的主线。
应当说,苏格拉底并不是把灵与肉对立起来的第一人。
古今中外,将生命两分成肉体和灵魂,比比皆是。就算哲学领域,苏格拉底也不是第一人。
从现存的文献看,比苏格拉底更早的巴门尼德指出,肉体感官是不可靠的。
例如,眼见未必为实,视觉会有很多错觉,要想确保认知的正确,必须让心智运转起来,逻辑才是发现真正真知的途径。
最晚在巴门尼德那里,灵与肉,不是一种东西,是对立的。
但是,把灵与肉的对立,当作自己思想主轴的,苏格拉底是第一人。
这个态度,完全被柏拉图继承。
柏拉图的全部作品,都可谓对这个立场的展开。
例如,《裴洞篇》立足灵与肉的对立立场,强调灵魂不死,进而论证生命的真正幸福在于追求灵魂的至善;
另一部作品《理想国》深度证明,这条灵魂的幸福之路,对个人与国家,都是最好的道路;
还有出名的《会饮篇》,表面上是在讲「爱」,其实是讲如何实现灵魂的至善;
最神秘的《巴门尼德篇》,则是研究追求灵魂至善的思想细节,等等等等。
总之,柏拉图的思想,都在倡导转向灵魂本身,堪称是对苏格拉底思想主轴的展开。
那么,《裴洞篇》中关于灵与肉对立的思想,价值何在呢?我觉得有两点,第一点,演绎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第二点,开创了西方哲学的话语方向。
第一点价值,《裴洞篇》演绎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
哲学史上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特别有特色,它贯穿着《裴洞篇》的全过程。
可以肯定的是,柏拉图确实是苏格拉底的好学生,这个理论,柏拉图是原创,不是他抄袭苏格拉底的,青出于蓝胜于蓝,但是,毕竟出于蓝。
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从色诺芬留下的《回忆苏格拉底》文献中可以发现,苏格拉底原本的思想中,已经有了理念说的影子。
例如第三卷第八章有人跟苏格拉底讨论「美」,就是典型例子。
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