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 节 《斐洞篇》:苏格拉底的生命幸福学说(第1页)

苏格拉底对灵魂与肉体的划分,开创了西方哲学的话语方向。

但是,苏格拉底为什么要折腾这件事呢?归根结底,是为了确立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上一次我聊到,中印西三大哲学系统,对生命的结构,看法完全不同。

苏格拉底把生命看作是要素的构成,印度人把生命看作是关系的构成,中国人认为生命就是生命,本质都一样,就算分解了,那也仅仅是粗细清浊的不同,彼此可以相互转化。

既然如此,三大哲学系统,干嘛要搞出来彼此不同的生命结构理论呢?其实,三大哲学传统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在追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无论《奥义书》、苏格拉底或者孔夫子,他们都重视灵魂存活的正当性。

《奥义书》强调梵我一体,净化生命;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强调,一定要避免做各种欲望的奴隶;《论语》中的孔夫子,发挥中华本有的「华夷之辨」思想,强调人活着应当做人、做君子,自己不能甘做小人只作纯粹的社会动物。

苏格拉底、孔夫子还有印度各家各派的世尊,三大哲学传统的开创者都坚信,活着,灵魂就要对自己负责。

既然灵魂应当对自己负责,那么,实现对自己灵魂的负责,就是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幸福,是全部人类每位个体一切言行的目标,这是人类这种动物天生的状态。

问题是,生命,怎样才能实现对自己灵魂负责任呢?

有四种生命的情况:第一种情况,跟着理性走;第二种情况,跟着感觉走;第三种情况,跟着社会走,跟着时代走;第四种情况,把前面三件事儿混合着搞。

科学家们,是第一种情况的代表。

他们探寻生命的客观真相,充分发挥理性,完全让逻辑说了算,自己给自己确定一种认同的生活方式。

这是跟着理性走的生命情况,他们这样子来追求幸福。

艺术家们,是第二种情况的代表。

他们体验生命的激情与平淡,充分参与体验,完全让体验说了算,自己给自己找寻一种认同的存活方式。

这是跟着感觉走的生命情况,他们这样子来追求幸福。

在印度和中国的一些修行人士中,相当多的,其实也是这样,他们拿经典与理性装点门面,实际上是跟着感觉走,跟着体验走,这样子安排自己的修行生活方式。

宗教信徒们,是第三种情况的代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