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 节 《理想国》在讲什么(第1页)

为什么选择《理想国》这本书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还是想偷懒。

就像《形而上学》才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顶峰,真正代表柏拉图思维高度的,应当是《巴门尼德篇》,商务印书馆的版本保留了早期的翻译用语,叫做《巴曼尼得斯篇》。

但是,《巴门尼德篇》同样是出了名的难懂,比《形而上学》轻松不到哪里去,所以,我选择难度低一点的《理想国》来浓缩精华,把《巴曼尼得斯篇》拿来当做辅助说明材料。

第二个选择《理想国》的原因,就是这部书的内容,比较全面,而且它特别被现当代西方文化界重视。

现当代的西方知识界,必读《理想国》。

就好像《论语》,你可以不同意它、讨厌它甚至反对它,但是,没有读过《论语》的人,就算知识再丰富,那也是驮满图书的驴,算不上有文化的中国人。

《理想国》在西方,具有类似的地位,没有读过《理想国》,怎么能够算得上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呢?博士头衔再多,那也是无知之辈。

对知识进行彻底的分科研究,物理、生物、历史、逻辑,这种划分体系,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才正式确立的。

作为老师,柏拉图的思想更呈现出一种综合的面貌。

在《理想国》中,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柏拉图最重要的思想,都涉及到了,但整体上,统统在同一篇对话之中综合呈现。

《理想国》中讲的这次对话,发生在等待体育娱乐表演的过程中。

苏格拉底去海边的城市参加猎神的祭祀活动,完事的时候正打算回城,结果几个当地的朋友看到了苏格拉底,热情挽留回家,等待晚上的赛马娱乐活动。

苏格拉底跟这家的家主是老朋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开启了这篇对话。

这篇对话是连贯的,后人根据对话内容和篇幅,大致划分为十卷。

各卷前后连贯,并不是特别独立成章。

第一卷开篇,年老的家主感慨很多人讨厌老年生活,感慨这些人其实本质上是怕死,由此引出本书讨论的核心话题:什么是生存的正义。

对于这个话题,整部书将近结束的位置,在第九卷中间的地方,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做了总结。

他说,咱今天这次谈话,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探讨善的生活与恶的生活。

就是说,本书所探讨的,如后人总结的那样,是如何「向死而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