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文本的主题是「如何让灵魂向上」,为什么要探讨这件事呢?
第九卷中讲:社会状态,有着五种国家制度,对应类似的,个人灵魂状态导致的人生,也有五种类型,其中「最善者和最正义者是最幸福的人」。
所以你看,《理想国》真正的主题,是探讨「幸福的可能」。
基于这种情况,我想浓缩《理想国》四方面的精华:
第一,幸福是否可能?存在幸福吗?如何是幸福的模样?
第二,幸福如何可能?灵魂如何做到不断向上呢?
第三,幸福何处可能?幸福的人生,道路在哪儿呢?
第四,幸福之路可靠吗?幸福道路的依据,在哪里呢?
柏拉图对幸福的讲述,是按照讲道理的过程娓娓道来的,所以,在听众都大致理解他的思想之后,他才在《理想国》「第七卷」,开始讲述:幸福的模样。
为了讲清楚啥是真正的幸福,柏拉图讲了一个「洞穴的比喻」。
这个比喻,可谓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比喻。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说,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非常大,它通向地面的通道,笔直笔直的,而且非常长。
所以,洞穴外的光亮,可以一路照进来,但是光线会越来越暗淡。另外在半路上,有一堆篝火;在更向里面的地方,还有一堵半人高的矮墙。
这是洞穴的基本布局。
洞穴之中,有两群人:一群人是特殊演员,一群人是特殊观众。
为什么演员特殊?因为他们自己不直接表演,而是演出木偶剧。在篝火和矮墙之间,他们举着各种道具,来来回回地表演。
可以想象,火光混合着洞外照进来的微弱阳光,照在各种道具上,会产生光影。这些光影,映照在地下室最里面的墙上。
很显然,各种光影,配合着各种声响和洞穴的回响,光怪陆离,变化多端。
另一群人,是特殊观众,他们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是被捆绑在地下室中的囚徒。他们的脑袋、脖子、手和脚,都被捆死,完全不能动。
他们不能直接看木偶剧,只能面向墙壁,只能看墙上光怪陆离的影子,然后对这些光影相互讨论、相互交流。
最重要的是,这群倒霉的观众,从出生就死亡,全部只能这样活着。
现在问:他们会怎么看待墙上的影子呢?
从出生以来,这些囚徒们眼睛看到的,耳朵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