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9 节 《理想国》:幸福如何可能(第1页)

上一次我讲了柏拉图的灵魂三要素、四主德和四种状态,灵魂向上是可能的,幸福是可能的。

既然如此,人生幸福的具体道路,在哪里呢?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呢?《理想国》在我眼中,主要就是在讲这件事。

从全书的行文来讲,第二三四这三卷讲解柏拉图对国家的见解,树立一个参照物,方便进一步对照着讲灵魂。

所以在第四卷结束的地方,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讲了一个观点,他认为:有五种政体,也有不同灵魂状态造成的五种不同人生。

就在这个时候,现场的听众还有些事情搞不明白,插嘴追问。

于是乎,整部书转向探讨个人,而且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解哲学家的生命状态。

在此之后,第八卷重回原来叙述的正轨,正面讲五种政体与五种人生都是哪些情况,直到全书结束。

而且,五六七三卷所谓的转移话题,对讲解五种政体与五种人生也是非常必要的。

为什么呢?因为归根结底,本书其实是把国家当作参照物,真正要讲解的,是个人灵魂的抉择。

使用三卷的篇幅,把个人灵魂的情况,正面深入剖析一下,当然很必要。

前面「洞穴的比喻」,就是第七卷的主题。

这六卷其实算是铺垫,就是在讲:国家和个人,都具备三要素、四主德,一一对应,非常类似。

基于这种情况,再讲国家有五种政体,再讲灵魂有五种人生,就很容易让人明白了。

你可能会问,咱们上一讲说,明明灵魂有四种状态,怎么会冒出来五种人生类型的呢?

原因是,有两种灵魂状态,是相通的,可以合并;另外两种灵魂状态,其中一种灵魂状态形成一种人生类型,另一种灵魂状态,会造成三种人生类型。

这样一来:2-1+1+1×3,结果等于 5,总共有五种人生类型。

相通的是哪两个呢?理智的灵魂状态,以及理性的灵魂状态,这俩根本上,都是灵魂中的理性要素在主导人生。

只不过,结合「洞穴的比喻」来说,理性的运用,被局限于「洞穴」之内,灵魂就仅仅处于理智状态。

理性运用到「洞穴」之外,理性才彻底解放,灵魂就处于理性状态。

理智的灵魂,哪些人有呢?例如,天文学家、几何学家,当然还有掌握算术的人。

这些人,理性用于探索世界了,这很好,但很可惜,他们的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