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 节 《理想国》:幸福之路的可靠性(第1页)

柏拉图认为,王制式的人生类型,是真正的幸福之路,柏拉图这么讲,可靠吗?底气在哪里呢?

他有两方面的理由:

第一个方面,是类比方式确立的理由,因为王制的国家制度最好,由于人生类型跟国家制度类似,所以人生类型,也是王制式的最好,这方面的理由,相对来说比较迂回;

第二个方面,是逻辑推理确立的理由,柏拉图通过逻辑论证,层层递进给出的结论。

这个第二方面的理由,当代人会觉得更靠谱,然而,这方面的理由,牵扯到柏拉图的思维模式。

我这里想为您集中聊聊第二个方面的理由,谈谈柏拉图的思维模式。

当前全球承认的形式逻辑,基础是三原则: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这三个规范,源头是苏格拉底,正式定型的地方,则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很多人,包括很多哲学逻辑专业人士,都忽略了,亚里士多德确立逻辑三原则,也是有理由的。

这些理由,收录在《形而上学》这部亚里士多德最哲学的书中。就是说,逻辑规范,根源于哲学思维模式。

我曾经在浓缩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时,探讨了西方哲学的「实体式」思维模式。

这个思维模式的特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探讨世界本原的思维,特能说明问题。

他说,第一,世界的本原不可能是一个,要不然世界就完全静止,不会存在变化;现实世界,显然不是这样的。

第二,世界的本原不可能无限多,因为如果任何事儿都有自己的本原,那么,变化就是它自己的事儿,变化就与任何其它事物无关,不可能存在规律性;显然,现实世界是有规律的,并非如此。

第三,世界的本原是有限的多,具体数量是三个:事物存在的原因,是第一个本原;事物变化了,跟原来不一样,却还能存在,这种崭新的存在,必定依据与第一个本原不同的第二个本原;还有,从一种存在变成崭新的存在,依靠什么力量呢?这必定是第三个本原。

请注意,这个思维的逻辑过程,是从静态的视角出发的,凸显并重视个体的独立性。

一是一,二是二,界限清晰。

在这种思维看来,思维单元的界限不清晰,还怎么可能思维得下去呢?对概念的界定要清晰,这种要求其实是苏格拉底辩证法的精神。

苏格拉底跟人家聊天,总是说,哎呀我很白痴听不懂,你能不能说得再明确一点,你讲的词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