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 节 《哲学研究》:跨界融合新理性领域(第1页)

上一节我讲,维特根斯坦运用纯正西方哲学的拆分法思维,不但说明了语言理性的威力,而且在我看来,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遵循动态应用的立场,突破了西方哲学传统理性的逻辑领域,开始升级,开始迈入新的理性领域。

当然了,所谓新领域,对西方哲学而言是新的,其实这些领域很传统,是非西方哲学理性驰骋的地盘。

非西方哲学传统理性,有两个:印度式的,还有中国式的。

在我看来,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开启了跨界融合的时代,开始向统一人类智慧的高度迈进。

那么,《哲学研究》这本书,我凭什么这样评价它的高度呢?

我想聊两个话题,来支持我的看法,第一,讲讲印度式理性和中国式理性的特征;第二,看看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是不是开始跨界融合印度式以及中国式理性了。

下面我讲第一个话题,印度式与中国式理性,有什么特征?

我经常讲,我发现三大哲学传统的区别,本质上是三种思维模式的不同。

西方哲学传统,是实体式思维模式,运用理性,喜欢拆分法。

印度式哲学传统,是关系式思维模式,运用理性,喜欢黑箱式的方法。

中国式哲学传统,是关系实体式思维,或者说是实体关系式思维,反正关系与实体两要素混着来,运用理性,喜欢意象式的方法。

现代人的大脑,全部受西方现代化影响,很容易理解拆分法。例如生理解剖,人体结构,基础单元就是细胞。细胞中的核心要素,就是 DNA 基因。

搞定最基本要素,剩下的,再去看看基础要素是怎么组合起来形成整体的。

这样子两步走地运用理性,就是拆分组合的方法——先局部,后整体。

印度式理性思维是什么样的呢?

我在前面浓缩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这本书时聊过:思维方式,会完美地体现在语言形态之中。

印度人说梵语,第一,大脑中有一个想表达的啥啥事儿,整个地确认了;

第二,根据这件事儿的整体情况,各种主语、谓语开始遵循构词法进行变形;

第三,变形完毕,一个词一个词随便往外蹦,不需要顺序,只需要把词儿讲出来,差不多随便啥顺序,听梵语的人,自然能听懂。

你看,西方哲学的思维,是独立要素放在第一位,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