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1 节 《神圣的帷幕》:人类自造的第二重自然界(第1页)

上一节我重点剖析了贝格尔的思想起点,他认为,人类这种动物,天生是个半成品,灵魂中的理性,只能在后天继续发育。

每个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个完整的成年人。

人类,必须慢慢长大。

这样一来,人类任何时代、任何区域的任何个人,生命都面临一个基本境遇,就是说:怎样长大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呢?

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换句话说,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呢?道路,是自己选择的。

对于这种境遇,贝格尔在全书第一章中,提出了一个「第二自然界」的名词加以说明。

这个「第二自然界」,是人类这个物种存活于世间必然遇到的环境。

它的形成,依靠「三化」:外在化、客观化、内在化。

啥是外在化?刚刚说到的人类天生的「未完成」特征,让人类不得不自己去摸索自己的世界。

你看,例如老虎,身强体壮,秉性凶猛,从生理到心理,占山为王,日子就这么过。

可以说,老虎的生存世界,是老天爷定下来的。

类似的,其它动物,老鼠有老鼠的世界,狗有狗的世界,是定型的。

但是,对人类来说,与其它非人类的动物相比,不存在预先设定好的人类世界。人的世界,是开放性的,是成长性的。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人的理性化灵魂是后天再成长的,所以理所当然的,理性成长到哪一步,人的世界就会扩展到哪一步。

就是说,人类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是预先给定的,必须由人类自己制造。

当然了,这种情况,不是人类闲着没事造成的,而是由于人的生命结构,让人类不得不如此。

人类通过自身的理性发现,自己种树、自己放羊,完全比摘果子、捕捉猎物,能够更好地度过冬天、能够更好地活。

既然如此,干嘛不自己栽种、自己蓄养呢?于是,人类的世界,从山洞上、树杈上,变成了马背上、大地上——人类的世界,变大了。

人类通过自己的理性进一步发现,自己种粮食,远远比放羊更轻松、更安全,干嘛不搞点小麦、水稻呢?于是,人类的世界,从游牧部落发展出农耕文化——人类的世界,变得更丰富了。

走到今天,人类通过自己的理性,开创了工业现代化时代。

人类的力量,已经变得很大,以至于很多普通人,往往忽略了自己在自然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