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4 节 《神圣的帷幕》:幸福的诞生(第1页)

贝格尔《神圣的帷幕》整部书的思想要点,是论证人类从个体到全社会,全部都离不开信仰性文化。

但是,我认为,离不开信仰性文化,并不完全等同于离不开他所说的宗教文化。

既然人类离不开信仰,那么,灵魂的幸福,是自欺欺人呢?还是真实存在呢?

这本书前两章,基本都是从物竞天择的角度,论证人类离不开信仰——离开了信仰,人类和个人,都不可能活下去。

但是,估计是贝格尔成长西方社会环境造成的,在贝格尔的头脑中,信仰文化只可能等同于宗教,宗教就等同于全部信仰。

就是说,贝格尔事实上偷换了概念,用宗教取代了信仰这个词汇。

凭什么我这么判断呢?我需要通过我的一个比喻来说明。

在前面「灵魂的流向」「灵魂的阶梯」这两个经典精华浓缩系列中,我为您做过一个比喻。

这个比喻说,无论人类社会还是个人大脑,它们所处的状态,都像是一个圆。圆圈之内,可谓是「可知」世界;圆圈之外,可谓是「不可知」世界。

随着这个圆圈的扩大化,圆圈内部的面积变大了,就是说,「可知」世界变大了;同时呢,圆圈变大,周长也变大,整个圆圈所能接触到的外部世界,也变广阔了,就是说,「不可知」世界也显得更广阔了。

在这个圆圈的比喻中,圆圈之内所说的可以认知的「可知」,并不意味着全部都已经被认知的「全知」。

就是说,圆圈之内的世界,应该存在着分层现象,表层的,是经过学习认知的「已知」领域;同时呢,更深层的,是暂时还没真正掌握的「未知」领域。

举例而言,对人类来讲,量子物理,这是「已知」的科学研究领域,但是,就在「已知」的量子物理领域深层,肯定还有人类没有搞定的知识,例如,对于黑洞的情况,量子物理就没有彻底搞明白。

这就是「已知」的表层之下深层的「未知」领域。

再举例而言,对大多数普通的个体人而言,量子物理的理论,太神秘了,如果自己花费一生的时间,确实有可能掌握人类已知的全部量子物理学,但是,有这个必要费这个劲吗?

对个体的非专业人员而言,粗略地了解了解量子物理就得了。

所以,对个体的人而言,量子物理学是「可知」的,但是,非专业人员仅仅拥有「已知」量子物理学很少的表层知识,更深层的量子物理学知识,对大多数人而言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