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7 节 《哲学的抚慰》:宗教中「伪」理性的社会功能(第1页)

《哲学的慰藉》这本书的内容,一句话概括就是:面对变化莫测的命运,应当如何活着。

应当如何活着呢?《哲学的慰藉》做了一件事,这本书通过理性,它赋予了灵魂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它为灵魂构建了一个家。

波埃修用这本书以及自己亲身的生命历程证明:宗教,是可以完成这个工作的。

问题是,宗教所做的工作,怎么似乎是通过洗脑完成的呢?洗脑这件事儿,靠得住吗?

没错,波埃修预设了全能的上帝这个结论,然后才在这个地基上,运用理性方式为灵魂建造了庇护所。

宗教的这种理性路线,当然是存在漏洞的,当然可以被看做是「伪」理性。

你可能会说,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在上一讲中,不是明明说「预设前提」的方法,不是完全可行的吗?数学中的反证法,还有《名侦探柯南》,不都是经常在预设前提下进行理性推理吗?

这种理性方式,明明很理性、很逻辑,怎么就有漏洞了呢?怎么就「伪理性」了呢?

是的,这种理性方式,确实很理性、很逻辑。这个方式和过程,并没有错误。

让这个方式有漏洞变成「伪理性」的,是选择预设概念的标准,出错了。

请看,柯南假定的罪犯,是现实场景中实实在在明确存在的人物。假定某个人是不是罪犯,必须在「确有此人存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预设。

跟《名侦探柯南》不同,波埃修预设的上帝,也是实实在在确实存在的吗?那可不一定吧。

波埃修为啥不预设佛祖呢?为啥不预设大梵天呢?为啥不预设太上老君的师父鸿蒙道人呢?

就是说,预设前提这件事儿,不能随便预设。预设是需要基础的,否则就会出错成为「伪理性」。

预设前提作为理性逻辑的基础,这个基础的真实性,如果还没有经过理性验证,那么,和它相关的概念,就等于都没有经过安检。

这样一来,拿没安检的概念来当做推理的前提,这个理性推理过程,当然一开始就有了漏洞。

有漏洞的理性推理,当然就成了「伪」理性。

「伪理性」中包含没有安检的概念,真正的理性,与此完全不同。苏格拉底的理性,就属于彻底的真正理性。

在柏拉图的种种文献中,苏格拉底口口声声也讲「神」,但是,他嘴中的神,都在理性的审视和监管之下。

理性,是苏格拉底精神世界中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