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1 节 《伦理学》与斯宾诺莎其人(第1页)

上一次我通过《哲学的慰藉》为您讲了,「价值与意义」对灵魂从生到死的庇护,需要理性在「华夷之辨」的层面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实现。

简单粗暴地讲,救赎灵魂和安放灵魂的方法,只有哲学才可靠;能够同时驾驭理性、情感、欲望这三个国王的,只能是作为灵魂皇帝而存在的更高的理性。

既然如此,这个所谓更高的理性,这种全局性的驾驭效果,是怎么回事呢?我这次选择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这本书,来为您浓缩精华,借此来聊聊:理性驾驭生命的全局性力量。

老实讲,浓缩斯宾诺莎《伦理学》这本书,压力很大。

《伦理学》这本书,是按照几何学方法撰写探讨伦理学要义的心理学著作。

几何、伦理、心理三方面,都要接受斯宾诺莎的智商蹂躏,那么,还有多少人能够耐着性子看完这本书?这件事儿,还是个未知数呢。

首先,这本书的主题,探讨的是伦理学要义,堪称近代伦理学的先驱。

当然,哲学领域的伦理学,是由后来的边沁开创的。

但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这门学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了提供「实现幸福的道路」。这个传统,在古希腊时代,仍然被很好地继承。

但是基督教兴起之后,信上帝,就能幸福了,干嘛还要搞哲学呢?所以,这个传统就停掉了。

当然,在笛卡尔那里,这种传统开始复苏。但是直到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才重新把这个传统,完全恢复了。

所以,《伦理学》这部书,确实是近代伦理哲学的先驱。

其次,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心理学。

刚刚讲,《伦理学》这部书是近代伦理哲学的先驱,但是,它并没有开创近代伦理学。

为什么呢?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内容,太心理学了。

斯宾诺莎之前的哲学,也讲心理学。

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包括基督教哲学,从来都认为:想幸福,就必须让理性控制情绪。

就是说,心理上对着干,心理上硬碰硬。

斯宾诺莎讲,如果能够做到心理层面上硬碰硬,这肯定没问题。但是,头脑中的观念,来自心理中的理性;心灵中的情绪,则完全是身体的反应结果。

观念跟情绪,来源不同,完全是飞鸟与鱼的关系,完全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东西。

明明不是同一个心理世界中的东西,那么,它俩怎么可能相互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