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第三部分的内容,斯宾诺莎命名为「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
从题目上看,这一章大谈特谈心理学,讨论各种情感。
没错,主体内容,确实如此。但是,我想为您重点讲的,是结合上一次所介绍四类认知,谈一谈理性的力量如何向情感的领域跨界融合。
关于这个情况,我想分三步来讲:第一步,情感的本质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二步,斯宾诺莎对心灵认知的另一种分类;第三步,理性的跨界融合效果。
别说是古代人,哪怕是当代人,很多人都会认为,理性和感性,是理所当然对立的两种东西。
苏格拉底认为,理性、激情、欲望,这是三类心理现象。即使是笛卡尔,也认为理性需要克制情感。
斯宾诺莎对这种对立性的看法,完全不认同。原因很简单,在他看来,理性和感性,具有相通性。
为啥呢?因为,包括理性在内的各种心灵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情欲。
这个情况,需要结合《伦理学》第二部分的一些命题来讲。在斯宾诺莎看来,只要是心灵的心理转动,那么,它就一定是大脑的思想过程。
爱情、欲望等等这些情感反应,显然是心理活动,所以,情感当然是思想过程之一。就是说,爱情、欲望等等这些心理反应,是包含在心灵之内的。
这件事,被斯宾诺莎看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写在书中第二部分开篇的「公则(三)」中。
同时,第二部分「命题十五」讲,人心的形式,其实就是种种观念。所以,包含在人心中的情感,也是人心的观念之一。
这种说法,很烧脑。如果简单粗暴地拿它跟佛教说法来类比,就会显得很清楚。
佛家讲,眼耳鼻舌身,人类用这五官来感知世界,从而在心中形成基础的知觉。
色彩、声音、冷热等等这些感觉,当然会在脑子中转化为认知,是红还是绿?是冷还是热?这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判断。
立足于这些基础感觉的基础判断,大脑将会进一步筛选有效信息,开始逻辑思考。最终,形成理性认知。
对于这个从外到内的信息加工过程,佛家命名为:色、受、想、行、识。
就是说,理性的形成,是一个抽象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理性观念的形成,离不开色彩等等基础观念。而这些基础观念,都是一些感觉。
所谓感觉,复杂化起来,正是所谓的情绪、情感。总之,理性认知,是对感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