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8 节 《经济与社会》:由主观意向融合而成的群居动物(第1页)

上一节我为您介绍了韦伯《经济与社会》这部经典的内容结构,并且替您确认了,三种「支配类型」,堪称是这部经典的核心主题。

另外,我也指出:「天人关系」和「战争」这两个话题,是韦伯这部经典比较薄弱的话题。

三个「支配类型」加两个薄弱话题,这是五个我计划为您围绕浓缩的要点。

不过呢,这五个要点彼此交织在一起,很难单独分开讲清楚。

因此,我计划按照以下步骤顺序来浓缩精华:

第一步,浓缩韦伯的思维模式,聊聊韦伯为什么更着重讲社会中的「人类」要素,而很少聊社会中的「自然环境」要素;

第二步,浓缩韦伯眼中人类社会的本质,猜猜韦伯为什么会形成三个权力支配类型的思想;

第三步,浓缩总结三类型的总特征,透视个人社会生活的基本生态;

第四步,浓缩韦伯眼中的「超凡魅力」,聊聊个人灵魂的社会必然遭遇;

第五步,聊聊秩序与混沌,尝试通过战争的讨论,综述并评价韦伯眼中的社会生态。

关于这项工作,我计划为您分三个话题来完成:第一,「社会行动」,这是韦伯思想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有啥特点呢?第二,韦伯立足思想出发点形成的社会理论,具备怎样的特色呢?第三,迄今为止,韦伯的社会理论,对人类理解自身社会的情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后果呢?

韦伯为啥要选择「社会行动」作为自己思想的出发点呢?这是他经过审慎思考的结果。

后来的学者们发现,韦伯在规划撰写《经济与社会》的时候,意图非常明确。

在他给一位历史学家的书信中提到:社会学和历史学,都必须立足于人类的历史,但是,两门学科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

韦伯认为,历史学更侧重梳理历史事实之间直接的因果关系;而社会学则更重视挖掘历史材料背后显现的人类社会共通的某些情况。

就是说,讲清楚具体事件,让人们能感受历史走向的脉搏和情况,这是历史学的任务。

通过具体历史事件的比较,进一步综合提炼出人类社会整体性的总特征,这是社会学的任务。

共通性,这是社会学必须时刻关注的重点。

既然如此,不同人类民族之间,最大的相同性,是啥呢?显然,没有人不是人类这种动物。

人类这种动物,是会活蹦乱跳的。

所以,行动,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