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9 节 《经济与社会》:编织社会交往关系的经济动物(第1页)

一、什么是韦伯眼中社会的本质呢?

我的理解是,经济,这就是社会的本质。

从行文上看,韦伯没有使用「本质」这个词。同时,在韦伯那里,经济行动也从来不是社会行动的全部。

我之所以这么解读,是因为,经济在韦伯阐述的社会理论之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显然他并不同意「经济基础」这种理论表述。

从整体的气质上说,韦伯在《经济与社会》这本书中所写的内容,非常地「现象学」。

韦伯研究社会,从来不是预先构建一个理论框架,然后再去拿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套进去。

从他个人的生平履历以及文风看,他是首先观察社会,确立种种社会现象的存在,累积相应的各种资料和数据,然后再让这些资料和数据本身,呈现出社会本有的面貌。

韦伯的这个研究过程,由于并非仅仅局限于西方社会进行资料累积,他还结合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尽可能地对全人类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情况进行资料分析,所以,韦伯为大众呈现的成果,就理所当然地表现为一种比较社会学的模样。

在众多的社会现象中,啥现象最最经常性地被人类这种动物反复呈现出来呢?经济,经济现象无所不在,渗透到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

所以韦伯把经济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而且把它看做社会各种现象的基础性要素,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但是,可以把韦伯的这种态度,总结叫做「经济基础」思想吗?完全不可以。

因为在韦伯看来,经济现象是经济行动的结果;至于经济行动,则是众多社会行动的种类之一;说到社会行动,就必定涉及到具体个人的「主观理解」。

所以,经济现象是和具体个人的「主观理解」密切相关联的,是不是「经济基础」,且需要再研究的呢。

韦伯的这个态度,就是《经济与社会》第二部分第二章给出的态度。

事实上,韦伯主张,具体个人心目中的「主观理解」,是造成这个人采取经济行动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根本的动力。

有啥样的价值意向、价值取向,就有啥样的社会行动。大脑的理性,是决定行动的直接动力,这是韦伯的基本立场。

所有欲望、嫉妒、羡慕等等非理性的成份,都是导致理性决策发生偏移的要素罢了。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依据这个思想原则撰写出来的。

《经济与社会》中第二部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