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节 《经济与社会》:角斗场内外战斗的社会动物(第1页)

韦伯的理论证明,任何具体的个人,都是存活于这样一种生态环境之中的。

所以,任何具体个人的命运,必定和这个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既然如此,个体人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的社会生活命运,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这个问题,不是韦伯关心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才是与每个人「灵魂的诞生」最密切相关的问题。

所以,我尝试根据韦伯的思想,揣摩一下韦伯可能给予的答案。

第一,聊聊个人的动态人生过程,我认为,这注定是一个通过冲击既有社会秩序,从而构建自我生活秩序的过程;

第二,聊聊个人冲击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可能后果,以及,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对个人真正有价值的。

下面先来聊第一个话题,聊聊个人的动态人生过程。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聊两点:第一点,韦伯把人生之所在,看做是角斗场,这是有道理的;第二点,人生的奋斗,无非是尝试在角斗梯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重建梯队。

韦伯把整个《经济与社会》第二大部分,命名为经济与权力的「角斗场」,这是韦伯对社会的基本看法。

他的这个看法,这是有道理的。

在浓缩《神圣的帷幕》精华时,我为您聊过两个自然界的理论。

物理时间的物理空间构成的天和地,这是第一自然界。

人类这个物种,必须接受这个第一自然界丛林法则的物竞天择。

前面我为您聊了,人类这种群居动物,弄出了「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提升模式,不断提升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能力,随时随地去应对第一自然界的任何突发性临考。

例如,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这是第一自然界层面的大考,欧洲直接考砸,差点导致没能摆脱已经持续了数百年的黑暗中世纪。

古代的中国,不是没有经历过类似考验。

但是,古代中国的生产力,在相当长时间中保持全球领先。

那个时代表面上画符念咒的道士们,懂得很多抗击传染病的办法,面对大灾大疫,他们比官方政府还有本事。

很多时候,底层的道士们,借助信仰以及经济生产力,减灾防灾。

从社会层面,基本维持了中国社会没有彻底崩盘。

你看,经济生产力越发达,在第一自然界中的生存能力就越强。

确认了这个道理之后,你我来看,作为人类社会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