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西方文明基因的亚里士多德,他的实体学说,塑造了整个西方文明的思维模式。
《物理学》这本书,或许在思想高度上不如《形而上学》深刻,但从思维模式的层面讲,可能更容易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实体式思维智慧。
凭什么这么说呢?当然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很有价值啦。
那么,首先要问,怎么学习《物理学》这本书呢?
(1)怎么学习《物理学》
从书名看,你可能以为《物理学》是讲数理化的。
没错,这本书确实是研究了整个物质世界,但是,物理物理,万物之理。
什么是万物之理?整合现在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从万物的综合角度上看世界,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总规律是什么呢?这才是万物之理。
《物理学》这本书,其实是「自然哲学」,是构建哲学理论的准备性思想。
对混学历、玩学术的人来讲,自然哲学很鸡肋。
直接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去聊认识论、方法论,这样的知识才更显得哲学高深莫测。
但是事实上,所谓哲学,都是源于身边锅碗瓢盆的日常知识。
只有把日常的知识浓缩再浓缩,提炼再提炼,才是哲学。
如果不搞懂这个浓缩提炼的过程,直接去玩哲学知识,那么就像鲁迅先生讲的那样,等于是把自己的脑袋当做跑马场,让别人的思想进来随便狂奔,除了一片狼藉,你我的大脑中,啥也留不下。
《物理学》这本书,从身边的物理世界讲起,逐步讲到最抽象最思辨的实体。
如果你留神这个叙述顺序,就可以发现:对于身边的锅碗瓢盆,如何进行浓缩提炼变成智慧,亚里士多德是娓娓道来的。
从这个角度读这本书,你会看见亚里士多德浓缩提炼哲学思想的过程,你会学到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模式。
就是说,你能学到真正的智慧。
这本书后人分作八章:第一章,对于前辈关于「万物之理」的各种理论,亚里士多德进行总结并且评价;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梳理,给出自己认同的总原则;
第三章、第四章,基于这些原则,分别讨论运动、无限、空间、虚空和时间;
第五章、第六章,运用前面的讨论成果,综合说明世界和宇宙的现象,也就是解读他眼中的万物之理;第七章第八章,亚里士多德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