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 节 《哲学研究》:语言的潜在力量(第1页)

语言,是维特根斯坦探索真理的道路。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这两本书,在通过数理逻辑语言和日常语言,发现了两种世界观。

一种是静态立场下看世界,同一律是根本逻辑原则;一种是动态立场下看世界,悖论情形,是概念的应用常态。

可以说,维特根斯坦面向语言本身,前期把逻辑这种理想化的语言玩到极致,后期自我升级进入日常语言的新领域,可以说,他彻底释放了语言的潜在威力。

关于语言的潜在力量,我下面想聊两个方面:第一,语言学的转向,具有现实的功能;第二,苏格拉底用语言拉升灵魂的办法,被维特根斯坦玩到了极致,语言的威力,被彻底释放。

先来讲第一点,维特根斯坦语言学转向的实用性。

很多人觉得,西方哲学近现代的语言学转向,是自我迷失,干嘛要跟语言较劲呢?

原因很简单,笛卡尔确立的哲学对象,甚至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确立的哲学对象,走到极致了,必须开辟新战场。

在浓缩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时我讲,西方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实体式思维模式。

亚里士多德遵循这种模式思考认为,真理的本原应当有三个:

在运动变化之前以及之后,有两种肯定不同的本原,否则就不会有运动变化的现象;但是,只有两种本原是不行的,什么玩意儿支撑它俩的变化过程呢?

所以必定有第三个本原。

笛卡尔认识论转向时,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思考,其实就是把三本原具体化:

第一,是心灵,或者说是你我的灵魂、自我;第二,是世界,也就是你我灵魂自我之外的非我;第三,什么让你我的灵魂可以认知世界呢?那当然就是上帝。

自我、世界、上帝,这三个概念,一直到康德,都是哲学研究的核心话题。

在康德的时代,哲学解放的理性,极大发展,越来越不需要神秘的上帝在中间拿好处费。

尼采直接讲,上帝死了。

但是,明明特别主观的自我意识,凭什么就能活在客观物质的世界中呢?两种截然不同的玩意儿,凭什么就能相通互动呢?

西方人发现:语言,不是别的神秘力量,就是千百年司空见惯的语言,语言让灵魂跟世界同频共振,相互作用。

语言发生在人类的大脑之中,同时可以表达出来、书写下来,呈现物质的形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