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坚持西方哲学传统主流的实体式思维模式,开拓了新世界。当然了,就像上上一节我讲了,他开拓的新世界,是为灵魂修养服务的。
既然如此,这个新开拓出来的为灵魂修养服务的领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如果对比印度式和中国式世界观模式的话,那么,克尔凯郭尔开拓的这个新领域,相对就比较好理解了。
显然,想搞明白新领域,那么,对西方传统的老领域,就应当予以说明。
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西方哲学都尊奉第一实体的观念。
这个第一实体,是最完美的至善,其它一切相关,无非是第一实体的属性罢了。
所以,任何关系,都必定是实体的属性。
甚至在语言学的语法理论之中,也把关系看作是主语为中心的属性。
这种情况,是典型的实体式思维模式形成的结果。
克尔凯郭尔开拓的新领域,就像上一节我讲的,关系虽然仍然是实体的属性,但是,关系这种现象,被放到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
这就好像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把关系副词名词化,变成主语来对待处理。
在没有改变语法的前提下,改变语言交流的重心,原来主语的位置,被原本的关系副词占据了。
克尔凯郭尔的这个重心偏移,在思想的领域,造成对关系的深入探索。
正如他本人讲的,个人和真理的关系,或者说是灵魂和上帝的关系,这事儿最重要。
克尔凯郭尔认为,这种关系之所以能够构建成功,是由于人体中存在一种器官功能发挥作用实现的。
这个器官功能,叫做「信仰」。「信仰」这个器官功能发挥作用,只在一瞬间实现。
一旦实现,个人的灵魂就和永恒的真理上帝建立起伟大的关系,所以,瞬间的力量,是高于历史的力量的。
克尔凯郭尔想强调的是,以上这些说起来似乎还比较符合逻辑的理论,在现实之中,其实很麻烦。
为啥?因为从关系本身、到关系的对象、再到关系的实现,全部都是悖论状态。
要知道,这不是逻辑上随便聊着好玩的悖论,而是现实生命中活生生的悖论状态啊。灵魂,必须依靠悖论的力量,才能得到重生。
《哲学片段》第四章之后的「插曲」篇章的最后一小节,就讲到了这个问题。
整个《哲学片段》的章节划分,非常有意思,如果把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