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节 《哲学研究》:存活的悖论式新常态(第1页)

维特根斯坦一生思想的转变,动力根源,是他追求自己灵魂的安宁与幸福。

前期,他用《逻辑哲学论》这部书,终结了传统西方哲学,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幸福了,结果后来他发现不行,生活现实,推着他面向新的哲学领域。

为了幸福,批判与创新,都反应在《哲学研究》这部书中。

那么,《哲学研究》让维特根斯坦找到他的幸福了吗?据说,他死前最后一句话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如此看来,他对自己灵魂探索的成就,还是挺满意的。

那么,让维特根斯坦找到幸福的《哲学研究》中,精华是啥?我计划讲五点:

第一,《哲学研究》的根本主题是啥?

第二,《哲学研究》探索这个主题的路径是啥?

第三,《哲学研究》为什么要采取这条路径呢?

第四,《哲学研究》的高度有多高?

第五,《哲学研究》这条灵魂向上的道路,真实有效吗?

西方哲学在历史中有三个大的转向:苏格拉底开辟了面向内心的转向,笛卡尔确立了认识论的转向,罗素推动开启了语言学的转向。

第一个苏格拉底要求的「转向内心」,这是全人类找寻幸福都应当去做的事。

不过,苏格拉底本人主张灵魂独立,而且主张灵魂不死。

理所当然地,柏拉图把「内心的转向」具体解读为「灵魂的转向」。

于是乎,虽然印度和中国哲学也主张「转向内心」,但是,西方哲学的路向,开始跟印度与中国不一样起来。

在「转向灵魂」的基础上,笛卡尔确立了认识论转向。

这第二个大转向,让西方哲学思维,通过数学,实现了量化。这样一来,西方式哲学思维方法,一下子在实用性方面变得突出。

西方式哲学之路,之所以现在是全人类的主流思维,根本上,是「认识论转向」造成的。

在转向认识的基础上,随着科学的发展,量子物理、非欧几何的出现,都证明新道路的可能。

西方式思维模式的弱点,开始显露:物理学、数学、哲学都出现重大危机。

物理学和数学,最终将危机转嫁给了哲学。

于是乎,哲学危机,怎么解决?最起码,先要确定问题在哪儿吧。

大数学家、大哲学家罗素,找出来了哲学危机的问题所在。当然,他也努力想解决问题,但不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