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指出的「认识你自己」原则,确立了「转向内心」的幸福道路总方向,三大哲学传统对此都认同。
但是,苏格拉底更偏向于默认内心的独立性,基督教哲学与近现代哲学,都受到了这个思维的影响。
非西方人,对此并不同意。
这样一来,在实现幸福的方法系统方面,三大文化系统,也变得各具特色。
苏格拉底讲,想幸福,必定要关心你自己、认识你自己,这是没错的,然后呢?苏格拉底讲,当然是通过认识你自己,发现你内心的灵魂,然后,搞明白灵魂需要啥,满足灵魂的要求,这不就幸福了嘛。
柏拉图是认同这一套办法的。
反正灵魂是不同于肉体的独立存在嘛,能超越,能轮回。那么,灵魂需要啥,那就干啥。
欲望干扰灵魂的状态,那就禁欲节制。激情推进灵魂的正确运转,那就要勇敢。理性掌控生活的节奏,那就要智慧磨练它。
至于肉体的需求,不重要,管它呢。
这种人生状态,有可能建立起一整套的生活方式,但是,生命的中心,只有自己心目中的灵魂。
心理需求,全面掌控生命。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主义,都是这样的人。
但是,这条幸福的道路,有人不认同。
第一类不认同:有人经过「认识你自己」的工作,发现自己内心就没有灵魂,就算有灵魂,灵魂的状态,也完全取决于肉体的状态。
肉体,才是生命的核心。既然如此,干嘛不快乐起来呢,甚至可以及时行乐嘛。
当下的快乐,当下的及时行乐,才是幸福的道路,这是第一类不认同苏格拉底幸福道路的人。历史上的居勒尼派、伊壁鸠鲁派,是这样的人。
第二类不认同:有人经过「认识你自己」的工作,认定自己内心深处,存在独立的灵魂,但是,灵魂好像不像苏格拉底讲的那样,未必能轮回,未必能超越肉体,自己灵魂的状态,似乎跟肉体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既然如此,灵魂的幸福就可以通过折腾肉体来实现。
如果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活方式,那还如何确保生命的幸福?精神上要提要求,生活中要有办法,让生活方式变成培训系统。
这是第二类不认同苏格拉底幸福道路的人,历史上的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是这样的人。
以上三种哲学家的幸福道路,都立足灵与肉对立的思维,都认为「认识你自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