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米放进锅里添上水,然后在炉灶中生火,这一套的流程,文宁宣已经做得十分娴熟了。
半个月的时间,足以让他掌握最基本的生存本领了。
村子里是没什么滋味可享受的,一点米还是掺和着杂粮的糙米,里面甚至还有不少的石子。
不过文宁宣是个细心的人,早已将其中的石子悉数挑出,细细淘洗过后才下了锅。
虽然生活穷困,但是曾经在忠勇侯府生活的痕迹却不是那么容易抹平的,让他夹杂着石子把米下肚,他着实难以做到。
也亏得宋氏的房子离得其他村人远,不然少不得被人说矫情了,村里人还忙着下地干活,可没人有功夫这么挑拣米,有那时间,还有大把的事情排队做呢。
村里人活的粗糙,生活的艰难让他们精细不起来。
因为昨日下了雨,柴火有些湿,不太好烧,浓烟呛得文宁宣咳嗽了好几声。
看文宁宣在烟熏火燎中忙碌,赵嬷嬷恨不得以身相替。
离开忠勇侯府,文宁宣只带了一丁点的东西,除了几件替换的衣服,就是几本他平日读的书,不过都不是什么孤本,倒也不值什么钱。
最大的财产,就是赵嬷嬷临走时候宁塞给他的十两银子了。
十两银子,在这个时代,足够普通的人家过一年了,节省些,两年都够,毕竟小农经济的时代,衣食住行几乎都可以自给自足,花钱的地方不多。
文宁宣知道自己不收下赵嬷嬷不会放心的,在加上宋家村他人生地不熟的,确实没钱寸步难行,就没拒绝。
赵嬷嬷倒是想多给一些,但是想到文宁宣一个孩子,到底是不安全,只能想想作罢。
这十两银子,赵嬷嬷也生怕他拿不住被人偷抢了去,走之前附近的人家每家每户她都一一上门去警告过,宁宣是忠勇侯府的人,有忠勇侯府护着,让他们别打他的主意。
村长家她更是坐了整整一个下午来说这件事,逼得村长答应会看顾着文宁宣这才不放心地离开。
许是赵嬷嬷的警告起了作用,这段时间还真没人来打扰文宁宣。
忠勇侯府,对于普通的村民而言,已经是庞然大物了,没人敢轻易去招惹。
不过没人招惹,看热闹的人却不少,隔三差五就有有人来附近张望,看一看这个据说从京城来的少爷的尊荣。
尤其是小孩子,对于言行举止都异于他们的文宁宣,更加好奇了。
村里人忙活着地里,也没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