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乙伐..人方白。(明氏)
..用..(甲室)
..□■..(善斋)
..隹..(掇二87)
..白..(存1.2358)
这里所谓用,当是用人于祭祀,即所谓人祭,然后将所祭人头砍下作器,并刻辞以记其事。至于祖乙伐人方,乃是商代对东夷的一场很大的战争,可能把人方的首领即人方伯打死了,用他的头盖做了饮器,因而刻辞以记其事。在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以下几条:用■方■于匕庚,王宾。(明续669,康丁卜辞)
其用羌方■于宗,王受又。
羌方■其用,玉受又。(甲507)
陈梦家指出:“上述某方■,可有两种解释:一可释作《说文》卷九下鬼头之■,一可释为《说文》卷十下之囟(膟),训为‘头会脑盖’。卜辞之■象头壳之形,其义为首脑,或为脑壳”①。由此看来,到商代晚期用人头或头盖于祭祀可能还较普遍,而所用人头往往为敌方部族者。《战国策·赵策一》记载:“及三晋分智氏,赵襄子最怨智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所谓将其头者自然是将其头盖骨,否则无法做为饮器。如果战国时代根本没有用头盖杯做饮器的遗风,赵襄子是很难想出这个办法来的。可见用人头盖做饮器的风俗,在素称文明礼仪之邦的华夏民族中是有传统的,其源盖出于龙山时代的后岗二期文化。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临胸朱封龙山文化墓葬》,《考古》1990 年第7 期。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1978—1980 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 期;高炜等:《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 《考古》1983 年第6 期。①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 年第1 期。剥头皮的风俗也曾广泛地流行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美洲印第安人。但有这种风俗的民族并不一定做头盖杯。两者兼而有之的仅见于斯基太人,涧沟也是两种风俗并行。其发生的原因也与部落或部族间战争的加剧有关。前面已经谈到,龙山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已有可能创造剩余产品,从而提供了人剥削人的可能。这时的确已出现明显的贫官分化,甚至已出现了初步的阶级分化。氏族贵族为了掠夺到更多的财富不断地发动战争。这便是为什么在龙山时代武器特别改善并出现城堡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到处出现乱葬坑的原因。在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