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考订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的正史的著作有:洪颐煊(1765—1837):《诸史考异》。十八卷。
郝懿行:《晋宋书故》。计五十一条,多为晋宋书中名物、词语之考订。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考订史实、制度、名物、语词等,计三百四十余条。
第二节正史以外的史料方域志《魏略》鱼豢撰。豢仕曹魏为郎中,入晋后殁。本书包括纪志传,共五十卷,南宋以后亡佚。有清张鹏一辑本,绝大部分辑自《三国志》裴注,但辑自《初学记》、《太平御览》等唐宋类书者,如中外官志、礼志各条,皆裴注所无。
《华阳国志》晋常璩撰。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人,成汉李势时任散骑常侍,并曾居史职。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灭李氏,以璩为参军,随至建康。《华阳国志》是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成书约在永和四年(348)至十年(354)之间,共十二卷。第一至四卷《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主要记载梁、益、宁三州的历史地理而以地理为主。第五至九卷为《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以编年体记述地方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历史。第十至十二卷为《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记述了汉魏先贤248 人(其中妇女51 人),梁、益、宁三州士女391人,汉中士女268 人。书中关于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民族、地理等方面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补《三国志》、《晋书》之不足。经过校订整理便于使用的本子,是刘琳的《华阳国志校注》。
《十大国春秋》北魏崔鸿撰,一百卷,宋以后亡佚。明代末叶屠乔孙、项琳撰成百卷,托名崔鸿,万历时(1573—1619)刊行。在屠、项之前,何镗(嘉靖廿六年进士)所编《汉魏丛书》中收有十六卷本《十六国春秋》,每国各为一录。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亦是明人抄撮群书,伪充古籍。《隋书·经籍志》在百卷本《十六国春秋》之后列有《十六国春秋纂录》十卷,盖是百卷本的摘要。其书流传后代,清末汤球以《纂录》为依据,采《晋书》纪传载记及唐宋类书,成《十六国春秋辑补》百卷。可借助于此利用唐宋类书中所引崔鸿书佚文。
《邺中记》晋陆翙撰,《隋书·经籍志》称翙曾任国子助教。书已佚,今本为清代从《永乐大典》及各种类书辑出,共七十四条。主要记石虎时事,如铜爵金凤冰井三台规制、宫室、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