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举贤任能。孙策临死时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①。事实证明,孙策认为孙权善于举贤任能的看法是正确的。在举贤方面,如出身“凡品”的鲁肃,张昭等都瞧不起他,但周瑜把他推荐给孙权以后,孙权经过考察,认为鲁肃很有才能,就重用不疑,后鲁肃成为接替周瑜的名将。吕蒙、陆逊也都是在未成名以前,即被孙权赏识,很快提拔到关键岗位的。孙权曾与陆逊在一起论鲁肃,认为鲁肃有一短二长,而“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取其长”。这种不求全责备,与曹操的“士有偏短,庸可废乎”的举贤思想如出一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来曹操和孙权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他们都能选出大批有才能的干部。在任能方面,陈寿批评孙权对人“性多猜忌”,其实这是孙权晚年的情况,在他早年并不如此,而是能够作到推诚任之,放手使用的。夷陵之战以前,吴南郡太守诸葛瑾曾写信给刘备,劝刘备收兵议和,这完全是为了维护吴的利益,但后来却有人向孙权告发诸葛瑾里通外国,孙权不信,说:“孤与子瑜(诸葛瑾)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②。可见孙权对诸葛瑾很信用。陆逊以荆州牧坐镇武昌,负责对蜀的外交,“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诸葛)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刘)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③。这说明孙权对陆逊的任用更为放手。孙权对部下很体贴,典型的事例正如孙盛所指出的:“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①。由于孙权重视选贤任能,而且有一套方法,这不仅使他能够罗致一批人材,也使东吴统治阶级内部比较团结。曹丕伐吴时,曾望江叹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孙权称帝时,蜀有人主张伐吴,诸葛亮说:“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②。胡三省评论说:“观孙权君臣之间,推诚相与,谗间不行于其间,所以能保有江东也”③。这都说明了孙权的举贤任能对巩固东吴政权所起的重要作用。
孙权对江南的开发东汉以前,江南经济虽有进步,但还相当落后。这有很多原因。长期以来,北方的中央政权对江南不够重视,无疑是造成它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东吴政权是在江南建立的第一个大政权,它的规模和实力,要远超过秦以前的吴、越、楚,而足以与北方的曹魏和西南的蜀汉相抗衡。为了维持这个大政权,需要相应的人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