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的设置是唐代重要制度之一。始设于睿宗景云二年(711)。本来是设置于沿边各地,有利于捍御外来的强敌,保障边陲的安全。迄于玄宗开元年间,全国亦只有安西(驻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北庭(驻地在今新疆吉木萨尔破城子)、河西(驻地在今甘肃武威)、朔方(驻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河东(驻地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范阳(驻地在今北京)、平卢(驻地在今辽宁朝阳)、陇右(驻地在今青海乐都)、剑南(驻地在今四川成都)等节度使和岭南五府经略使(驻地在今广东广州)。这显然和当时的行政区划没有什么关系。
安史之乱爆发,西北防边的军力皆相继内撤,参预平定乱事。因为勘乱的需要,立有军功的将帅,也都授与节度使的称号。争战既在内地进行,征发调用也就和有关的地区多所牵连,涉及行政事务。肃宗乾元元年(756)颁布的诏书说:“近缘狂寇乱常,每道分置节度,其管内缘征发及文牒兼使命往来,州县非不艰辛,仍加采访,转益烦扰,其采访置来日久,并诸道黜陟使便宜且停,待后当有处分。”也就是在这一年改成观察处置使③。实际上这样的使号已逐渐成了节度使的兼衔。《旧唐书·地理志·序》更说得具体:“至德以后,中原用兵,刺史皆治军戎,遂有防御、团练、制置之名,要冲大郡,皆有节度之类,寇盗稍息,则易观察之号。”这样说来,节度使所辖的地区竟可与道相混淆了。就在这样的局面之下,道的制度并未明令废除。由于节度使的辖地大小不一,因而各道之中,节度使的数目也多少不等。也有一些节度使的辖地伸入邻近的另一道之中,参差不一是可以想见的。节度使的置废分合也多所变更,难得一致,兹参照有关的记载,以宪宗元和八年(813)为准,列举如下:关内道凤翔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凤翔;泾原节度使,治所在今甘肃泾川;邠宁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彬县;鄜坊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富县;灵武节度使,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夏绥银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北;振武节度使,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北;丰州都防御使,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东北;陇右经略使,治所在今陕西陇县;丹州防御使,治所在今陕西宜川。
河南道陕虢观察使,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西;汴宋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郑滑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南;陈许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徐泗节度使,治所在今江苏徐州;蔡州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兼有淮南道的申、光两州地;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