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黎、赤山二州,以伏部置。①十州刺史则以契丹诸辱纥主(即部酋)充任。松漠府所统十州之地,“在柳城郡之北”②,即今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及支流老哈河中、下游一带。后来,武则天又于载初元年(689)析昌州置沃州(后侨治蓟县南之回城),⑤ 《册府元龟》卷九五六《外臣部·种族》。
① 《魏书》卷一○○《库莫奚传》、《契丹传》。
② 《北史》卷九四《奚传》、《契丹传》。
③ ⑤《隋书》卷八四《契丹传》。
④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契丹传》。
⑥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① 《册府元龟》卷九七七《外臣部·降附》。
② 《新唐书》卷二一九《契丹传》。
万岁通天元年(696)以乙失活部置信州(侨治范阳境)。睿宗景云元年(710)析玄州置青山州(侨治范阳水门村)。玄宗开元四年(716),更名弹汗州为归顺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归化郡。③以上契丹府州,“皆隶营州都督”②。万岁通天元年(696),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孙)与内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孙敖曹孙),因愤于营州都督赵文翙侵侮,遂举兵杀文翙,陷营州。朝廷为削弱反叛者的社会基础,遂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将玄州曲据部徙徐州(今江苏徐州)、宋州(今河南商丘)地区;威州内稽部徙幽州(今北京)境;昌、师、带、信诸州的松漠、乙失革、乙失活等部徙青州(今山东益都)。中宗神龙初年(705),因契丹之乱平息,遂又将南迁诸部徙还,“皆隶幽州都督府”②。
又,神功元年(697),契丹大将李楷固、骆务整等率部降,武则天命楷固等平息契丹余叛,因而酬功拜楷同为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氏。③久视元年(700),楷固婿李楷洛亦率部投降。④从楷固子承悦任檀州(今北京密云东北)刺史、密云军使,孙景略“以门荫补幽州功曹”⑤,可推知其部落当被置于檀州,隶幽州都督府。而楷洛子名将李光弼,《碑》称“京兆万年(今西安东部)人”⑥,则表明李楷洛及其族人降后定居长安。
再,开元二十年(732),奚酋李诗琐高率奚众及契丹怒皆部五千帐降唐,玄宗置归义州(侨治良乡县,今北京房山)以处降人。唐后期的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等,即出自内徙之契丹怒皆部落。⑦河北的“胡化”与割据,多与此辈有关。
唐末五代,契丹崛起,在其领袖耶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