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1页)

把宪宗之死和迎佛骨联系起来,也无济于事。他很有决心地说:“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于是,他“广造浮图、宝帐、香辇、幡花、幢盖以迎之,皆饰以金玉、锦绣、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昼夜不绝”。佛骨到京师以后,“导以禁军兵仗、公私音乐,沸天烛地,绵亘数十里;..富室夹道为彩楼及无遮会,竞为侈靡”。先将佛骨迎入禁中,三日后又出置安国崇化寺,“宰相以下竞施金帛,不可胜纪”①。

朝廷的各级官吏也贪污贿赂成风,很多人用钱买官,“自咸通之后,上自宰辅以及方镇,下至牧伯县令,皆以贿取”②。有人买通宦官到外地去做节度使,到任后就尽力搜括,压榨百姓。这就必然促使阶级矛盾的激化。

封建社会固有的土地兼并问题,到唐后期更为严重,“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正反映了尖锐的两极分化。失去土地的农民加入逃亡户口的队伍,朝廷把逃亡农民原负担的赋税转嫁到未逃亡的农民头上,这样就更促使逃亡户口的增加。恶性循环的结果,形成“乡闾屡困于征徭,帑藏因兹而耗竭,遂使从来经费色额,太半空系簿书。缓征敛则阙于供须,促期限则迫于贫苦”③。这就是说,广大农民已经极其穷困,无法再照旧生活下去;唐皇朝已经断绝了税收来源,也无法再照旧统治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农民不能不铤而走险,公开推翻唐朝政权了。

① 《新唐书》卷二○七《仇士良传》。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五二,懿宗咸通十四年。

③ 《全唐文》卷八四六《崔烈论》。

第二节农民大起义浙东裘甫起义唐后期的农民反抗斗争,不断有所发展,由零星的分散的反抗斗争逐步走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裘甫起义拉开了唐末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序幕,庞勋起义猛烈地冲击了唐朝的反动统治,黄巢起义使唐朝名存实亡,唐朝终于被农民起义所埋葬。

唐朝后期,江淮一带是朝廷主要的财政来源地。由于封建皇朝的横征暴敛,这一带的贫苦农民很多被迫破产逃亡,这正是促使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大中十三年(859)十二月,农民裘甫率领一百来人发动起义,首先攻下象山(今浙江象山),继又屡败官军,致使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地方官惊慌失措,白天也紧闭城门。咸通元年(860)正月,裘甫起义军与官军大战于天台山桐柏观(在今浙江天台境内),官军大败,裘甫乘胜攻破剡县(今浙江嵊县)。浙东观察使郑祇德重新组织力量,卷土重来。义军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