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
武德末年,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围绕着储位问题的激烈竞争,很快由暗争发展为明斗,势如水火,互不相容。善于审时度势的房玄龄极力赞助李世民的武力夺宗斗争,并劝世民先发制人。他私下对长孙无忌说:“今嫌隙已成,祸机将发,天下忷忷,人怀异志。变端一作,大乱必兴,非直祸及府朝,正恐倾危社稷。此之际会,安可不深思也!仆有愚计,莫若遵周公之事,外宁区夏,内安宗社,申孝养之礼。古人有云‘为国者不顾小节’,此之谓欤。孰若家国沦亡、身名俱灭乎?”房玄龄的老谋深算及李世民的亲遇,遭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忌恨,遂乘机诬告于唐高祖,正在他与李世民加紧策划之际,高祖下令将他与杜如晦一起驱逐出秦王府,不得事奉秦王。
武德九年(626)六月三日,秦王李世民决定采取行动,派长孙无忌等召回房玄龄谋事。为了防止他人发现,他穿着道士服,秘密而来,经过密谋策划,决定翌日凌晨伏兵于玄武门,乘太子早朝时突然袭击。结果一举射杀了太子及齐王元吉,助成了李世民夺宗的成功,由此擢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良相唐太宗即位,房玄龄被擢为中书令。在论功行赏时,他与长孙无忌等五人为第一等功,进爵邗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以为房玄龄等人为刀笔之人,不应功居第一。太宗回答说:“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①贞观三年(629),进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改封魏国公。他位居辅弼以后,更是精诚奉国,孜孜求治,史称他“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房玄龄对尚书省的政务一向是认真负责,对省中的公牒、狱讼都亲自披阅,予以妥善处理,不辞辛苦。唐太宗见他如此勤苦,对他说:“公为仆射,当助朕广耳目,访贤材。比闻阅牒讼日数百,岂暇求人哉?”于是敕令尚书省“细务属左右丞,大事关仆射”②。让他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以帮助唐太宗更好地处理军国大事。
房玄龄追随唐太宗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一次在太宗与侍臣讨论创业与守业之难时,他深有体会地说:“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