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第1页)

① 《旧唐书》卷九二《魏元忠传》。

② 《旧唐书》卷一四八《李吉甫传》。

画商讨,凡虏之情为尽知之”③。

隋、唐两代的测量技术有很大发展。刘焯反对传统的“日影千里差一寸”的错误说法,提出了新的测量方法。他上书给隋炀帝说:“今交、爱之州,表北无影,计无万里,南过戴日。是千里一寸,非其实差..请一水工,并解算术士,取河南、北平地之所,可量数百里,南北使正。审时以漏,平地以绳。随气至分,因日度影。得其差率,里即可知。则天地无所匿其形,辰象无所逃其数。”④他的方法很正确,可惜隋炀帝没有采纳。到唐开元十二年(724),在僧一行领导下,南宫说等人在河南平原上的滑县、浚仪、扶沟、上蔡四个地方以水准绳墨引度距离,测量太阳影子。结果“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晷差二寸余”。“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⑤。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是在测量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现在才知道,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的实地测量。南宫说测得在河南一带,子午线一度的长度为123.7 公里,比现在的测量结果110.6 公里相差13.1 公里,相对误差约11.8%①。

在李筌撰的兵书《太白阴经》卷四中,记载了当时用于测量地势的一套工具:“水平”(即水准仪)、“照板”、“度竿”以及它们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同样的内容,在杜佑《通典》、曾公亮《武经总要》、李诫《营造法式》中都有转载。

③ 《新唐书》卷一八○《李德裕传》。

④ 《隋书》卷十九《天文志》。

⑤ 《新唐书》卷三一《天文志一》。

①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296 页。第三节旅行家和游记唐代最著名的旅行家是玄奘(596—664)②,他于隋末出家,熟读佛经典籍,深究理义,发现佛教内部派别争论很多,理论上不统一,影响了佛教的发展。为了寻找权威佛教经典,贞观三年(629)他从长安出发,冒险偷偷地跟着商人越过国境,由西域去天竺(今印度)。途经瓜州、玉门关、伊吾(今哈密)、焉耆、高昌(今吐鲁番),沿天山南麓向西,越过葱岭北隅的凌山(今天山腾格里山穆素尔岭),经大清池(今伊塞克湖)南岸往西到货利习弥迦国(今卡拉卡尔巴克),又折往东南,出铁门(今巴达克山),过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和黑岭,来到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