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当时汉族传统的封建宗法思想已在很深的程度上被元朝统治者接受。实质上,中国古代封建宗法社会所提倡的贵贱上下有等,尊卑长幼亲疏有别,与蒙古游牧贵族的思想也是息息相通的。
二、《大元通制》的许多条文是按照元代社会的实际情况重新拟定的。
条格自不必说,即使是断例(律),虽然按照《唐律》的十二篇目编纂,但除了上述五刑、十恶、八议以外,具体的条文都是与《唐律》不同的。如果把可以看作是《大元通制·断例》的内容,即《元史·刑法志》中列于与《唐律》相同篇目下的条文与《元典章》中属于“断案通例”的“断例”,同《唐律》条文相比对,就可以看出《大元通制·断例》的基本情况是:甲,一部分条文直接沿袭《唐律》的文字,仅仅稍加变动;乙,一部分条文可以看出与《唐律》的渊源关系,但条文本身是重加修订的;丙,一部分条文可以归纳进《唐律》某篇的某一主题,但在条文上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丁,一部分条文无论就主题还是文字来说都是新的。这就是元后期名臣揭傒斯说的,刑部“所掌四法十二律,皆仍其旧,而其条置颇损益焉”①。
三、《大元通制》含有明显的蒙古因素。
所谓蒙古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蒙古法的因素,另一类是蒙古社会的因素。当然,这两类因素本身也是有内在联系的。
先说第一类蒙古法的因素,也就是在《大元通制》中可以直接看到蒙古法——札撒的影响。
在军事方面,主要的是两点:一是军队的编制采用蒙古的十进制,这种制度在札撒中是见诸明文的。二是对军官的考核提出五个要求,即“治军有法,守镇无虞,甲仗完备,差役均平,军无逃窜”②。这五条的主旨大意,我们也可以从札撒中见到相应的记载。
婚制方面,婚姻采用“各从本俗”的原则,从而具有多因素的混合结构。蒙古婚姻从本俗,所以对汉族的禁令,蒙古可以例外。譬如汉族禁止“有妻更娶妻者”,但由于札撒允许“一夫多妻”,所以“蒙古人不在此限”③。反之,汉族从本俗,也就不允许汉族采用蒙古习俗。譬如蒙古实行“父兄弟婚”(子收父妾、弟收兄妻或兄收弟妻),这在元初曾影响到汉族,但后来在法律上予以禁止。至于“递相婚姻者”,以男方习俗为主,但“蒙古人不在此例”,就是说蒙古女子与他族人通婚仍可以用蒙古习俗,在这里多少又表现了蒙古至上主义。
在宗教方面,也可以见到两点明显的蒙古法因素。札撒规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