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本卷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明代的历史。
明代,起于洪武元年(1368),亡于崇祯十七年(1644)。它是继秦汉、隋唐、宋元之后又一个统一的皇朝。明代有许多新的东西是以前所没有的,这表明了它在历史上的进步。
封建的土地关系是封建制度的基础。它的变化尽管很小,但触及到社会组织的根本。明代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不是很显著,但动摇已经开始了。封建依附关系是封建化在人身上的直接反映,明代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渐向松弛方面发展的。
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历代不绝,但像明末农民大起义那样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是前所未有的。这也透露了历史上的新消息。
明代,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中外关系,其密切程度都超过以往。在科学技术发展上,也不同于以往。我们对明代历史的研究,必须放宽视野,加深力度。尽管一时尚不能有太大的成果,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应当寄予极大的期望。
本卷主编王毓铨同志是明史的专家,1910 年生于山东莱芜。他于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46 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47 年曾任美国古钱学会博物馆远东部主任。1950 年回国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主任,1955 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78 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兼研究生院博士、硕士生导师。1989 年以后,任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顾问。他在明史研究上有丰厚的成果,主要著作有:《Early Chinese Coinage》(《中国古货币》)、《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明代的军屯》、《莱芜集》。近年的主要论文有:《明朝徭役审编与土地》、《籍、贯、籍贯》、《历史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具有主人的身份》、《纳粮也是当差》、《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议》、《明朝的配户当差制》、《户役田述略》、《明朝田地赤契与赋役黄册》等。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使他形成了关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史比较有系统而完整的观点。他对本卷的撰写有具体的考虑。
八十年代初,多卷本《中国通史》各卷编写组陆续成立。明史卷的编写小组也于1984 年应运而生。当时的编写组成员有商传、毛佩琦、张显清、王天有、廖心一、任道斌等同志。1987 年冬,王毓铨同志和我一起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持召开了编写工作会议,确定了本卷的编写大纲和编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