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募之兵多为“君子之军”,督阵诸将也多数是秀才用兵,“调度无能”。至十一月,抚州、婺源、休宁三军相继溃败。为报效唐王,黄道周欲决一死战。十二月初六日,复自广信进攻婺源。至童家坊,闻乐平县失守,广信成为一座孤城,当地官绅纷纷要求回师守城。此时,尽管他只余下三百之兵、三日之粮,仍义无反顾,于二十四日进抵婺源城外十里处之明堂里。次日清晨,清军骑兵数千,乘雾奇袭,黄道周督众死战,顷刻大败,与内弟蔡春溶、中书舍人和门人赖继谨、户部主事赵士超、通判毛玉洁等同时被俘。入婺源县城,清军备酒席,劝之降。黄道周不屈,骂而不食,吟诗八章,神态自若。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正月二十四日,黄道周等人被清军解赴南京,幽于禁城中,绝食十有四日。在狱中,著诗文数卷。清朝招抚江南经略洪承畴以同乡劝其降,道周拒不答。操江巡抚陈谦以剃刀、满帽见遗,亦不受。书绝命词十二字:“防风虽倒,犹留一节,以问孔丘”,藏于衣带。黄道周以身殉节,视死如归。三月初五日(4 月20 日)赴刑场路过南京西华门,突然止步,坐地不起,曰:“此与高皇帝(指朱元璋)陵寝近,可死矣。”监刑者从之,遂英勇就义,年六十二岁①。同时被害者,还有蔡、赖、赵、毛四人。唐王闻黄道周死,震悼罢朝,赠文明伯,谥忠烈。清乾隆中,改谥忠端。
黄道周博学多才,是明季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精道经史、诗赋、天文、历法、数学,书法妙绝、绘画亦见功力。尤其是他以数明理,以理明数,潜心研究《易》学,对后来的一些学者颇有影响。其奏疏、诗文、杂著,多由后人编入《明漳浦黄忠端公全集》,刊行于①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二下《黄道周》。另,关于黄道周遇难的时间和地点,《清世宗实录》卷二三,谓:顺治三年正月斩于徽州军前。似属误记。
第三十六章李梦阳第一节官场险恶,四度入狱李梦阳(1473—1530),字天赐,后改献吉,号空同子(崆峒子),陕西庆阳(今属甘肃)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为“前七子”之首。
少年时代生活于庆阳。弘治初,李梦阳父亲李正被聘为明藩周王府教授,全家移居河南开封。弘治六年(1493),逢科举,他本想在河南应试,未成,不得已回到庆阳,“而棘围且闭。梦阳拦监场使者,大言:‘梦阳不入试,是科无解首。’使者勉收之,果举乡试第一”①。狂傲自信之态,跃然纸上。弘治七年(1494),李梦阳中进士,授户部主事。这时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