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炮弹落点①。明代已有关于眼镜传入我国的记载,见于郎瑛的《七修类稿》卷六《事物类》及张宁的《方洲杂录》。它们主要是远视眼镜,由陆路经甘肃、陕西,或海路从广东输入,因稀少而昂贵,被视为珍品。
① 参阅《吴县志》卷七五下《列传·艺术二》。
第四节电和磁指南针和罗盘广泛应用于航海明代的造船航海技术是较先进的。十五世纪初,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航海下西洋。航海罗盘的使用是远航成功的重要技术保证之一。随同郑和远航的巩珍曾记载当时航海“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浮针于水,指向行舟”①。可见当时普遍使用罗盘指示航行。“至嘉靖间,遇倭夷之乱,始传倭中法,以针入盘中,贴纸方位其上,不拘何方,子午必向南北,谓之旱罗经”②。“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天下人始多旱针盘。但其针用磁石煮制,气过不灵,不若水针盘之细密也”③。说明自明中叶开始,从日本传入有支轴指南针的旱罗经,应用于航海。在张燮的《东西洋考》卷九“西洋针路篇”和“东洋针路篇”中,就分别叙述了从南中国海至南洋和从澎湖至菲律宾、婆罗洲及台湾等地所应采取的针位方向。
摩擦起电现象张居正曾记载他亲身经历的现象:“凡貂裘及绮丽之服皆有光。余每于冬月盛寒时,衣上常有火光,振之进炸有声,如花火之状。人以为皮裘丽服温暖,外为寒气所逼,故搏击而有光,理或当尔。”①冬季空气干燥,皮毛丝绸容易摩擦产生静电。与张居正几乎同时,都邛也记载了:“吴绫为裳,暗室中力持曳,以手摩之,良久火星星出。”②但是,在那个时代对电的本质尚无了解。
① 《西洋番国志》自序。
② 李豫亨:《青鸟绪言》。
③ 李豫亨:《推篷寤语》。
① 《张文忠公全集》文集第十一。
② 《三余赘笔》“吴绫出火”。
第五十八章化学第一节《道藏》中的炼丹术著作中国古代炼丹家在长期的和大量的炼丹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化学成就。他们的工作多记录在历代的炼丹著作里,并辑入《道藏》以传世。可惜的是自唐开元《三洞琼纲》到宋、金、元三代递修本《道藏》,在元代几乎毁损无遗。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命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纂修《道藏》,但未能刊刻。直到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方始刻板印行,并诏邵以正督校,重加订正,增所未备。《正统道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