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契丹的崛起建国前的契丹族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关于族源,传说“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今西拉木伦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①。主要活动在上述两河流域。
“契丹”之名文献记载最早见于《魏书·契丹传》,契丹族与相邻的库莫奚(奚族)同从鲜卑族宇文部中分离出来。北魏太祖拓跋珪在登国三年(388)征讨库莫奚族的同时或稍后,契丹族也受到打击,遂和库莫奚族分别活动。契丹族分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尔、吐六于、羽真侯等部八个部落,史称古八部,过着游牧生活,各部落与北魏建立朝贡关系。
契丹族日益兴盛,并向南发展。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亲率大军攻击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获10 余万人、数十万头牲畜。契丹部族损失惨重,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扰,因而“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②。隋初又分别臣附于隋朝与突厥,逐渐得到恢复,游牧于辽西地区,诸部落平时各自“逐寒暑,随水草畜牧。
有征伐,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合符契”,有时还“诸部相攻击,久不止”①,说明当时还没有建立部落联盟,只是在对外作战期间才统一行动。大业元年(605),契丹族南下营州(今辽宁朝阳)地区时,又遭到在隋将主使下突厥的袭击,4 万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创。
面对新的严峻形势,以大贺氏为首的部落联盟,重新划分为达稽、纥便、独活、芬问(一作芬阿)、突便、芮奚、坠斤、伏等新的八个部落,史称大贺氏八部。初期的联盟首领权力还不大,主要权力集中在部落联盟会议,“若有征发,诸部皆需议合,不得独举。猎则别部,战则同行”②。唐初向唐朝朝贡,贞观十九年(645),契丹族首领窟哥受封为左武卫将军。贞观二十二年,契丹诸部归附唐朝,唐设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契丹部落联盟首领窟哥被任为左领军将军兼都督,封毋极县男③,赐姓李,下设九州,一部一州,其中伏部分为二州,各部落酋长任刺史。万岁通天元年(696),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李尽忠反唐,自称无上可汗,这是历史文献首次记载契丹族首领称为可汗。
唐中叶,契丹族内乱,开元十八年(730),大贺氏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① 叶隆礼:《契丹国志》卷首《契丹国初兴本末》。木叶山当在今内蒙古开鲁西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