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外一重为外城,也称罗城,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北宋定都开封后,曾多次在后周外城的基础上重修和扩筑。外城经考古勘探试掘,已发表了平面实测图,共有水旱门20 个,其中水门7 个。除北壁为4 个城门外,余均为3 门,城垣平面形状并不十分规则。城门位置与里城城门相对。勘探实测表明,外城与今开封保存的明清城壁基本平行,东墙距今墙最近为1.4 公里,最远的西墙距今墙2 公里。实测东墙长7660 米,西墙7590 米,南墙6990 米,北墙6940 米,全城周围长29 公里余(合29120 米),与文献所记元丰年间扩修后的长度基本相符(据宋太府尺计算应为28250.21 米)。城墙夯筑,现均深埋在地下,一般距地表3 米左右,其中保存较好的西墙,宽度为10—20 米。已探出旱水门缺口10 处,疑为6 处旱门和4 处水门的遗① 开封宋城考古队:《北宋东京外城的初步勘探与试掘》,《文物》1992 年第12 期;丘刚:《北宋东京三城的营建和发展》,《中原文物》1990 年第4 期。
址,其中南墙的南薰门为一瓮城门,略呈长方形。遗址东西长130 米、南北宽80 米,瓮门在瓮圈中部,宽达70 余米,与城内探出古州桥遗址及宋皇宫遗址所在——龙亭呈一南北直线,从而证明今开封市区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中山路,即是宋东京开封城内的中心大道——御街。西墙的新郑门规模较南薰门还大,门址面积约2 万平方米,城门缺口宽达30 米,是已发现诸门中保存最好的一处,试掘发现瓮门和门道间的路土和几条明显的车辙印。外城里外都是版筑的夯土墙,西城墙经解剖现存高度为8.7 米,顶部残宽4 米,底部宽34.2 米。城墙夯土层次分明,多采用梅花夯筑法。夯土中杂有“天圣”、“治平”年号的宋钱,并有多次修补痕迹。另外,城墙外侧发现了专为减缓水的下冲力设置的泄水槽,这说明筑城技法到宋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里城及外城墙外均有宽城壕,城内河道较多,号称“四水贯都”,汴河两岸是繁盛的街市所在。城内御街横跨汴河的重要桥梁之一——州桥遗址也已被发掘,桥面宽度达30 米,河流对城市布局及其发展有一定影响。
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纵横有序的方格网。其他一般道路及巷道也多呈方格形,或有丁字形相交的,但不见坊里划分。在里城和外城间尚有数条斜街,这显然与唐代两京严整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