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1页)

遵顼的侵金政策,给西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国经兵燹,民不聊生,耕织无时,财用并乏”。到处是“败卒旁流,饥民四散”②。由于战争,金关闭了向西夏开放的榷场,中断了双方贸易,使西夏在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对金战争,也激化了西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在皇室中以太子德任和大臣梁德懿为首的联金抗蒙古派,反对遵顼的侵金政策。光定十三年,德任即因拒不领兵侵金而被废囚禁于灵州,御史中丞梁德懿上疏谏阻,也被罢官。这一年,蒙古军大举攻夏,遵顼在附蒙古侵金政策彻底失败后退位。次子德旺继位后实行联金抗蒙古以挽救危机,采纳右丞相高良惠的建议,于乾定二年(金正大元年,1224)十月,遣使同金朝议和。次年,金、夏又成为“兄弟之国”①,但此时金也已处于灭亡前夕,兵虚财尽,自顾犹不及,更无力量去援西夏抗蒙古了。

②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① 《西夏书事》卷42。

第五节西夏的灭亡西夏政权仁宗(仁孝)后期,外戚任得敬分裂西夏,后依靠金朝而得以平定,但此后统治集团腐朽没落,内乱不断,日渐衰亡。此时蒙古最强盛的克烈部落也因其内部矛盾,一部落长亦剌合桑昆逃入西夏境内避难,引起蒙古与西夏的矛盾。

西夏北境与漠北蒙古高原上的克烈部与乃蛮部接界,并早有交往。在漠北各部的相互争战中,克烈部首领汪罕联合蒙古部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打败其叔古儿罕,古儿罕曾逃入西夏避难。夏乾祐四年(1193)二月,乃蛮部首领亦难赤进攻克烈部,汪罕逃往河西时曾路经西夏,仁孝馈赠粮饷②。天庆十年(1203)成吉思汗灭克烈部,汪罕之子亦剌合桑昆逃往西夏,后被逐出。西夏一贯支持蒙古部成吉思汗的敌人,成为蒙古决心灭夏的原因之一。后来成吉思汗即以西夏曾经纳其仇人亦剌合桑昆为借口,动了对西夏的进攻①。

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后,把进行掠夺战争的目标对准了金与西夏。西夏在金之西,蒙古之南,成吉思汗想先进攻金,但顾虑金与西夏联合,所以决定攻金之前先攻西夏,解除侧面威胁,采取扫除外围的战略。从天庆十二年(1205)至宝义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的23 年中,成吉思汗对西夏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进攻②。

蒙古军破力吉里、取斡罗孩、围中兴府西夏天庆十二年(1205),成吉思汗以“西夏纳其仇人桑昆”为借口,第一次征西夏③,破力吉里寨(今地不详,当在今甘肃西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