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较之于西方文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刻画世情方面,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极深的趣味。
《金瓶梅》就是一部非常深刻的世情之书。
如果你问我《金瓶梅》值得一看吗?
我的答案是:很值得看的。
只不过你切入这本书的节点很重要。
如果说你年龄不到,涉世未深,作者的力透纸背,在你而言就是文本沉没。
如果阅读能力不足,冲着黄暴情节过来,恐怕又大失所望。
当然,我并不是说情节不够黄暴。
而是任何场景和动作的叙述,都是有其视角和情绪。
在《金瓶梅》的叙述语气下,这些东西激发起来的并不是爱欲,而更像是恐怖、残暴、以及悲悯。
因为它的主旨就是反爱欲的,由色入空的。
格非有一本讲金瓶梅的书,标题里用了四个字:声色虚无。
可以说见解独到。
这本书的底色,充满释家思想,要在以消解大欲寻求解脱,虚无二字,最能概括。
在这样一本书里寻求感官刺激,岂非缘木求鱼?
近世哲人非常精辟地指出,性本身就是权力。
《金瓶梅》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坊间流传一个说法,擅长拍摄风月片的李翰祥导演,执导武松杀潘金莲一场戏的时候,引导潘金莲挨武松那一刀时,要像是被对方侵入身体一般。
这个观点可谓颇有见识,因为在原著中,这一情节的确是展现了性和暴力的同构性。
关于《金瓶梅》有很多非常有趣的事情。
比如说,这大体要算是中国第一本由文人单独完成的长篇小说,但它的作者却始终是个谜。
不光作者是谜,并且流传至今的文本,还是历经多人之手修改的成果,呈现出地层累积一般的样貌。
今天我们谈论的金瓶梅。一共有两大版本,其一是词话本,其二是绣像本。
词话本金瓶梅保留了很多俚曲和民俗的东西,五四时期注重庶民文化,对词话本的评价水涨船高。
绣像本属于后出,文字更加省净,表现出较高的文学品味。
后世张竹坡,基于绣像本做了点批工作,这个又被叫做张评本。
金瓶梅成书的年代,版权意识和作者意识,都不像现在那么强,它自己本身就是从水浒这个 IP 衍生出来的,词话本的开端,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