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文字是最早的金融工具?(第1页)

文字可以保存和传递信息,比口头传递要靠谱,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很早很早以前,大毛的祖先和二毛住一个部落,大毛家里暂时没有吃的了,他去二毛家里借一条羊腿给孩子吃,并承诺说过两天他去海边抓鱼,然后还给二毛十条鱼。

二毛同意了,但是这个事情如果大毛记性不好忘了那怎么办?或者如果跟大毛做承诺的二毛打猎途中出了意外,他的老婆孩子不知道这个口头约定怎么办?

大毛跟二毛借食物并约定几天后还食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借贷关系,而且是跨越时间周期的。

这样的「借贷」虽然很平常,但也不是没有风险,跨期交易如何防范风险呢?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觉得,用什么东西记录一下这个约定就好了?

我们说金融是可以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也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契约,金融让每一个的利益得到体现和交换,因为金融交易往往有场景化,受各种因素制约,所以可以说是各类经济活动中非常难的事情。

不过我口渴的时候别人有水的情况,基本上大家都会遇到,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融活动大概率催生了文字。

当然,我们都知道文字的用处非常多,用来表达、写诗、写小说等等,但这些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都太奢侈,那时候的人们最重要是填饱肚子,这是最基础的生存需求。

德克萨斯大学的考古教授希曼德-贝斯拉(Denise Schmandt-Besserat)从上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的研究发现,苏美尔人在大约 7000 年前就使用泥版(泥版上面有一些形状)来记录物品,这些泥版被认为是文字的早期雏形。

考古学家发现当时的苏美尔已经有数万人口,这个数字现在看起来算不了什么,但在几千年前,可以相当于当时的一线大城市了。

在这个当时的大城市里,寺院发挥很重要的物资调剂作用,当时各户人家都必须每年捐赠一定数量的大麦等农产品到寺院的仓库,由寺院按额度救济那些物资短缺的市民,尤其在灾荒等自然风险发生的时候。

当时社会没有电脑,登记大家捐赠的物资就是个大工程,比如大毛今天把大麦送进仓库,仓库需要给他等同于一担麦子的泥版凭证,这个就是大毛的一个爱心捐赠证明。

另一方面,如果有那么一天大毛因为各种原因,需要仓库救助的时候,也可以拿着泥版去仓库换取他所需要的物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