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上如果没有文字信息会怎么样?
比如人民币上没有中文,美元上没有英文,是不是感觉缺失了很多信息,甚至会疑惑这是哪里的法定货币?
当然,现在我们很少使用纸币了,大家都习惯微信、支付宝扫码支付。
文字与货币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是让人类交流更准确和高效的介质。
本质上,如果说文字作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手段,承载的是信息;那么,货币作为一种价值传输的载体,承载的是信用。
文字承载信息,这个信息可以包含信用信息,所以文字印在物体上,一度被当成「代币」。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大家逐渐对货币有了更多的要求,贝壳、金银、铜铁等等都曾经被用于货币,但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文字作为人类信息传播和价值交换的手段,一直没有停止迭代和进化。
现在我们的生活基本都是去现金化,于是一种类似新时代的网络「文字」——电子货币+契约,也在诞生和发展。
随着信息科技发展,承载信用的货币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又在不断变化,
而信用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使得货币的总量似乎如同开闸泄水一般,控制起来也没有想象中容易。
受到种种因素影响,我们人类社会总会出现货币超发、总量失控、货币金融风险持续积累,甚至朝着货币金融危机的方向不断推进。
有没有更好的控制方法?
人们又开始重新反思并探索创新货币运行体系与机制,2007 年次贷危机及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更是推动各类「数字货币」纷纷涌现。
比较出名的数字货币,就是 2009 年初推出并运行至今的「比特币」,在比特币基础上,又发展出以太币、莱特币等大约 1700 多种加密数字货币。
除此以外,还出现了各种稳定币以及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现在不少国家都在研发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我们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 DCEP 也早已经投入测试使用。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