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出问题的时候,政府总是要出政策的,但是并不代表出了政策就能解决问题,有时有可能进一步加大问题。
房子可以说是民生必需品,谁都需要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
经济好的时候,房子拿在手里就增值,租不出去也不怕;
经济不好的时候,大河干枯,小溪也不流,拿在手里的房产,租不出去,还要缴纳物业费,维修费和税费,这个本来是人人都想要的不动产,这个时候,居然成了「负动产」。
这是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一部分写照。曾经的房价的一路猛涨,让日本经济偏离实体,也让实体经济背负了更沉重的负担。当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时,日本政府也开始反思要做出改革,他们迅速收紧信贷,上调利率。
信贷就是信用贷款,买房光靠积蓄对大部分人来说会很难,有了贷款就变得容易了。
但信贷一收缩,买房的人自然就减少,这样一来,房地产的热度一下子下降了,房价也随之下跌,全民买、买、买的疯涨热情才算是降下温来。
从现在倒过去,我们看到了后面的结果,当然能知道当时的政策的失误,可是在当时,在制定执行的时候,出发点也不是要制造萧条。
不少学者认为,1985 年的「广场协议」加速日元升值,是使日本泡沫加速扩大的导火索,此后日本当局多次改革政策失误,则是推动房地产泡沫膨胀的根本原因。
一大失误是,由于日元的升值,日本对外贸易受到了影响,出口额在 1986 年出现首次回落,为此日本政府选择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干预而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官方大量抛售日元,连续 5 次降低再贴现率,由 5% 降至 2.5%,这一低水平的再贴现率持续了两年零三个月。
这样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导致泡沫化的一大失误,因为当时的日本城市化水平很高,在生产已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调利率对刺激投资和消费的作用不明显,反而会刺激社会流动性更加过剩。
由于内需不足,企业家对生产投资没兴趣,而将流动资金投向股市和房地产,造成股市和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此外还有日本在土地税收改革上的失误,泡沫期间,日本的税制存在「低保有」的特点,严重阻碍土地供给,供求不平衡推动土地价格高涨。
举个例子,日本的阿毛创立了一个制鞋公司,制鞋公司通过贷款获得不动产,这个贷款的利息支出可在计算利润时抵扣,同时阿毛购买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