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我国如何成功化解银行业风险?(第1页)

中国金融体系是不稳定的,但在这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

1997 年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国家以 2700 亿元(当年的 GDP4%,外汇储备 25%)的特种国债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

具体的工作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人民银行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从 13% 降低到 8%,用由此释放出来的 2700 亿准备金购买特别国债;

第二步,财政部把这 2700 亿贷给银行用来补充银行的资本金。

1999 年,国家对应每一家国有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资产管理公司。财政部通过债券发行,为每个资产公司提供 100 亿人民币的资本金。资产管理公司向商业银行发行 8200 亿债券(中央财政担保),加上人民银行的 5739 亿再贷款用来购买银行坏账。

单纯从财务上看,400 亿的资本金和巨额债权是否隐含了资产理财公司具有很高的杠杆?另外,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坏账的恢复率大约是 20%,为什么如此之低,特别是那些年的土地价格升值是如何体现的?如何评估资产管理公司的价值?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似乎是比较困难的。

2002 年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启动中国银行全面改革。这是为了化解我国商业银行体系风险而必须的,也是为了应对中国加入 WTO 后可能遇到的挑战而必需的。

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是启动中银(香港)上市,使其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先行者。

中银(香港)是一家实力雄厚,具有较高声誉的银行,那时刚刚经历了大规模的购并和重组。中银(香港)在中国国内的发展由于其母公司中国银行而受限,中国银行并不希望中银香港成为其竞争对手,作为中国银行的分支机构,中银(香港)的业务集中于香港,较少在中国大陆和海外发展。中银(香港)的主要竞争对手或同类银行为恒生银行、东亚银行等。

中银(香港)上市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于政治因素、中国银行的经营战略、以及中银(香港)的管理需要,而并非出于中银(香港)的财务考虑。

首先是进入 WTO 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需要,管理部门认为将银行的部分国有控股民营化,有利于银行系统更好地引入市场机制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增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用中银(香港)作为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