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上半年,管理层明确了在两年内化解证券公司风险的基本目标,执行了「分类监管、扶优汰劣」的监管政策,处置了高危券商以及证券行业并购整合。
这是由于当时证券行业处于历史低谷,生存和信用危机空前严峻。
证券行业的问题起始于 2001 年,由于国务院出台了国有股减持的政策,股指大幅下滑,证券公司开始出现亏损。一年后,2002 年夏天国有股减持政策被叫停。
2002 年,证券公司各项业务进入萎缩阶段,当年全行业陷入亏损 37 亿,此后的 2003 年,证券公司业绩依旧没有起色。
截止 2004 年底,114 家证券公司仅实现营业收入 169 亿元,利润总额-103 亿元,中国证券行业连续三年整体亏损。
随着管理层加大对证券公司挪用保证金、国债回购等问题查处及对投资业务清理规范力度,证券业问题开始全面暴露,63 家证券公司被确定为存在严重问题。
证监会于 2004 年对证券公司的监管由过去的一视同仁转变为「分类监管、扶优汰劣」,证监会把证券公司分为创新类、规范类和问题类证券公司,截止到 2007 年 8 月 31 日,有 29 家创新类试点证券公司,31 家规范类证券公司。
证券行业逐步建立了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着重从资产质量、业务风险、治理结构、内控建设、合规经营、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证券公司进行评价。并且建立了证券公司信息披露机制,规范了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和渠道,提高了整个证券行业的公开透明度。
那时对高危证券公司的处置大体采用了三种方式:
外资进入模式,例如,瑞银收购北证和高盛高华设立;
「市场+政府」重组模式,华夏证券重组;
中央汇金注资、行政接管模式,例如南方证券、银河证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
华夏证券重组采用了「市场+政府」的重组模式,市场参与方是中信证券,政府方是通过由中央汇金 100% 控股的建银投资参与,双方共同参与华夏证券重组,最终设立了中信建投证券公司。
在中央汇金注资、行政接管模式的案例中,值得一提的是南方证券。南方证券出问题后,被证监会和深圳市政府组成的接管小组行政接管,随后由中央汇金公司通过建银投资设立中投证券公司,并且购买了被行政接管的南方证券的主要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