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的国有企业的大规模股份制改造,对国有企业结构和管理流程再造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个改造对国有企业员工的就业和资本市场的冲击,也是巨大的。
大部分国企的股份制改造都采取了存续分立的方式,主要是剥离出优质资产和优良员工组建股份制公司,并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一部分剩余的资产和部分员工则留存在母公司,多余的员工分流下岗。
母公司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公司。这种存续分立的股份制改造方式,比较顺利地使得国有企业能够满足上市条件,并且在市场上获得资金,但是也自然会导致严重的关联交易。
通过企业上市从资本市场融资是当时国有企业上市的主要目的,上市公司起到了一个融资平台的作用,而融到的资金自然要大家分享。
控股公司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应收账款或其它应收款等方式,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有的甚至恶意掏空上市公司,像猴王股份、大庆联谊、幸福实业和济南轻骑等。
2003 年底,证监会对上市司进行普查,发现 676 家公司存在大股东占款问题,占款总额为 967 亿元;2005 年,占款总额为 509 亿元。
关联交易对资本市场影响很大,导致上市公司业绩下滑,股市投资者损失惨重。
企业家没有信仰,不守规则,这也导致了整个股市的投资理念改变,使得当时中国股市变成了所谓的「赌场」,股市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这也是中国股市成了另类投资产品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影响至今还在,例如近年来不少大型民营企业集团,通过收购各类金融机构打造融资平台,把业务扩展到金融行业。
很多问题在当时确实没有想到,只能靠后续工作来补救,这也可以理解为「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渐进性改革。
我经常把这种存续分立的股份制改造叫做「首次改造」,这也就意味着企业以后还要经历多次改造,主要是通过控股公司逐步把母公司的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里面,最终完成整体上市,或者叫完成完整的股份制改造。
后面的补救措施,往往是被记入兼并收购这一栏,因此中国很多的兼并收购行为实际上就是打补丁,修补首次股份制改造遗留下来的问题。
记得在当时,我们的一些巨无霸国有企业都是通过在美国和香港两地上市。香港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对这种存续分立的股份制改造方式是没有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