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1929 年「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929 年,距离 2021 年也就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那时候竞选美国总统的口号,现在听起来可能会有点意思:「保证每家锅里都有一只鸡,每家后院有两辆车。」

如果你要锅里有鸡,首先也需要有人养那么多鸡,而且你有能力购买才能成真。

当时美国人口是多少呢?

根据当时美国人口统计局的资料,1929 年到 1933 年美国大萧条时期,那时候的人口大概是 1.2 亿,也就是说,如果人人有鸡,包括那些本来就吃素不吃鸡的人家里也有鸡吃的话,得养多少鸡?

如果是每天吃一只,那数量上就是 1.2 亿 X 365 天,车辆的生产最起码是 1.2 亿辆。

这其中要投入多大的生产力,才能产出这些结果?而且还得人人能有能力买单。

回到现实里,有的人并不爱吃鸡,有的人根本没有驾照,有的人还是小孩子正在上学,理想中人人需要的东西可能并不是真实市场需要的。

可是即便如此,无法落地的豪言壮语还是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不过没多久,这个叫胡佛的总统因为无法实现承诺而下了台,其实一直到今天,「世界霸主」美国也没能实现这个前总统的理想。

而在这之前,其实美国当时经济是一派繁荣。但随着 1929 年 10 月华尔街股市的大崩盘,美国的经济开始了疼痛,股票市场的灾难延伸到了现实。

当赚钱的能力换不来钱,大规模失业发生的时候,经济的痛变得越来越难以让人们忍受,企业开工不足,工厂拿不到订单,社会无法良性运转,很多人找不到任何工作。

这场经济疼痛尾声之后,到了 1935 年初,靠救济过活的 16-24 岁青年还有几百万人。

当时有位大学校长无奈地说:「得到学位的 15 万大学生,将要走到社会上去,可是人家都不要他们。」

没有这么多岗位的时候,政府怎么办?

这个时候罗斯福施行新政,招了大量失业人员参于公共设施建设,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报酬,同时通过发展军工弥补企业开工不足,让企业有订单接,员工有工资拿。

最终,普通人有了钱,就去消费,消费导致企业发展,经济开始好转。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