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樱花令人印象深刻,不少人把日本代称为「樱花国」。
樱花虽美,但也有凋谢的时候。如同日本经济,疯狂之后,泡沫破灭,一度沉寂。
1990 年 1 月,伴随着股市、地价的下跌,日本经济在沸腾过后像是要被冰封了,银行和金融机构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破产倒闭。
很多人回顾和分析日本 90 年代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希望从中找到经验和教训。
不过全球金融危机虽然都跟房贷有关,有类似的套路,但在发展路上还是各有各的不同。
比如曾经经济发展迅猛的日本一直在全球买、买、买,尤其喜欢跑美国买。
比如日企 SONY 就耗巨资 34 亿美元购买「美国的灵魂」的好莱坞哥伦比亚公司,松下更是大手笔花了 61 亿美元购买环球电影公司,三菱重工出资 8.5 亿美元购入有着「美利坚标志」之称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 51% 的股份。
当时日本街头随处可见背着奢侈品的人,日本国内充斥着非常积极的情绪,大家对未来超级看好,那个时候日本人对投资很热衷,公司股票、债券、房地产,大家都喜欢买、买、买。当时日本确实也是一派繁荣景象,日本股票已经连续 25 年持续上扬,房价也是如此。
但是,日本人最终还是为自己的疯狂投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万物皆有周期,只不过每个周期的长短不一样,市场经济生来注定是跳不出经济周期的范围,有高潮就有低潮。
可惜,我们总是盲目自信,也总是难以抗拒买涨的吸引力,在股票、房地产价格疯狂上涨的时候,谁不认为自己拥有的是优质资产呢?
体会到了随便买、买、买就能轻易获得财富的轻松刺激,谁还愿意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实体苦活呢?
于是,狂热持续,大家都越来越热衷于股票、房产甚至跑去欧洲、美国购买。
终于,美国不干了。从 1985 年开始,在日美贸易谈判中,美国先后与日本签订一系列协议,让日元升值,减少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同时也要求日本改变经济导向,扩大内需。
日本政府研究了对策,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决定大幅下调利率来帮助制造商,以及刺激民众消费。一时间,大量资金在市场流动。
可是好的企业都需千锤百炼,短时间资金催不熟。所以,这些钱流向了一个地方——房地产。
日本首都东京原本就人多地窄,于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