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2013 年「钱荒」,钱都去哪里了?

明明印钞厂印了这么多钱,怎么市面上还是没有钱?钱去哪里了呢?

「钱荒」究竟「荒」在哪里呢?

钱荒粗略地说就是银行缺钱,很多人概念里可能最有钱的就是银行,怎么银行也会缺钱呢?

银行缺钱,体现在同业拆放率上,2013 年 6 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称 SHIBOR)不断攀升,银行间以一天为期限互相拆借资金的利率,称为隔夜拆放利率,粗略地理解就是指「我今天借钱给你明天还的利率」。

为什么「不差钱」的银行会要这样来做呢?不过是 24 小时的时间,也要这样拆借?

其实这都是为了调剂银行的现金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银行之间互相拆借,跟人之间互相借款周转也差不多,就是现金多的银行借给现金少的,当然银行跟银行借钱也是需要支付利息的,这种流动需要付一定的利息。

一般来说,资金流动性强,拆借利率就低;流动性一旦不高,就是大家普遍都缺钱的时候,拆解利率就高了。

而有记录就是 2013 年的 6 月 20 日当天隔夜 SHIBOR 利率飙升 578.40 个基点,利率首次超过 10%,甚至最后到了年化 13.4440%,创下了历史纪录,这也意味着银行对短期资金的饥渴。

银行其实也很郁闷,我的钱也不是我自己的,印钞厂印钞,央行管理,还有企业、个人存过来,我也要生存、要利润,当然要做业务贷出去。

金融机构心里想你银行要利润,我也要,没有杠杆哪里来的利润?

企业主呢?要发工资,要发展,也得加杠杆。

可是央行想法不一样,杠杆高,赌徒太多,泡沫太多,水放大了要决堤,稳健长久才是集体存活之道。

所以 2013 年的「钱荒」不是真的「荒」,更多像是一场博弈、一场调整,当时的商业银行随心所欲扩张自己的业务规模,金融机构的钱并没有放在实体经济中,泡沫过多,这就造成了「钱荒」。

而从某个维度来说,需要钱的时候钱才有用;不需要钱的时候,钱可能是没用的。当钱都在空转落不到实处,可能于个体有利,但对集体和未来发展却是非常危险的。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