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能源战:黑色液体燃烧起红色圣火(第1页)

现在经常能看到「头戴一块布,全球我最富」的调侃说法。

指的对象是沙特阿拉伯、卡塔尔这些靠着石油能源获得大量财富的土豪国家。

很多人不知道,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陕北时期的我方,曾经一度掌控全国 100%的石油能源。

这些石油不但满足了我方的各种用油,还供应全国,为我方换回大量急需的药品、粮食、机械等,直接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

是的,你没看错,在那时候,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头戴五角星的石油大户。

  1. 求助信

1935 年 11 月,中央红军历经长征千辛万苦,成功抵达陕北。

此时的中央红军,人困马乏,衣衫褴褛,虽暂时没有外敌的袭扰,但面临极其严峻的生存问题。

万般无奈之下,毛泽东主席给陕北红军的负责人徐海东写了一封求助信。

海东同志:

请你部借 2500 元给中央,以便解决中央红军吃饭穿衣问题。

此致

敬礼!

毛泽东

1935 年 12 月

接到求助信后,尽管当时陕北红军的经济情况同样非常困难,但徐海东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把陕北红军全部家当七千块大洋,只留下维持生存的两千块大洋,其他的五千块大洋和一些物资全部送交中央。

收到陕北红军的五千块大洋,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非常感动,同时也意识到,红军要想在陕北立足,要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存活下来,必须找到稳定的经济来源。

直白一点说,就是要搞钱。

这时反动派从四面合围,要通过封锁的方式,困死红军,外在能够支援红军的很多社会资源进不来,常规的很多搞钱渠道,都不能进行。

陕北是黄土高原,土地相对贫瘠,水资源也匮乏,自然条件不是很好,本身也没什么能够搞钱的途径。

一时之间,大家也都想不到什么搞钱的好法子。

陕北的严冬,彻骨寒冷;红军的前途,岌岌可危。

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时,负责清点陕北红军送来物资的杨至成同志,把一样东西送到中央各位领导的面前,让所有人都不由得眼前一亮。

2. 擦枪油

送来的东西,是一小瓶擦枪油。

当时的枪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