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年,美国广告人 E.S 刘易斯曾提出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的心理过程,他认为消费者一开始是注意商品极其广告,然后对商品产生兴趣,接着他们产生消费欲望,在脑子里留下印象(记忆),最终实现购买。整个消费者决策流程,被称为 AIDMA 法则,由 Attention(注意)—— Interest(兴趣)—— Desire(消费欲望)—— Memory(记忆)—— Action(行动)五个词构成。
日本电通公司在 AIDMA 法则基础之上,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改良,提出了 AISAS 模型:也即 Attention(注意)-> Interest(兴趣)-> Search(搜索)-> Action(行动)-> Share(口碑分享)。
两个模型没有对错,他们都描绘了当今世界上很多商品的现状。
有些产品,消费者买到后如果觉得刚刚达到预期,或不足预期的话,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就是 AIDMA 模式;有些产品如果超出了消费者的预期,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就会变成 AISAS 模式,会自发增加一个分享动作,去自发地帮助品牌传播他们的口碑。——其实消费者不是那么无私,他们传播,是因为他们想分享他们觉得「好」的东西给周围的朋友。

如何让消费者觉得「好」?这是一门学问。真正的好,和让消费者觉得好,其实是两码事。就好像在第三章中我们谈到的,你做了多少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老板知道你做了多少工作,才重要。
沃顿商学院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杰 ( Jonah Berger )写了一本书叫《疯传》,在《疯传》中他引出了一个概念:要想让一件事物具有感染力,并带来大量传播,你得为他们提供「社交货币」。
我们平时用的货币有什么作用?
有这么几点:1、能流通;2、可以交换,买你需要的东西;3、可以用来证明价值。
就像人们使用货币能买到商品或服务一样,使用社交货币能够获得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更多好评和更积极的印象。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